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永和县楼山景区 羌山余話:永和立縣

火烧 2021-12-27 12:02:44 1061
羌山余話:永和立縣 東晉永和三年(347)仙居立縣,名樂安。仙居的立縣,表明中央政權對於原甌越地區的行政管理更趨精細化。在此之前,歷代政權雖然都在積極努力地推進,但管理仍是較為寬泛的。如西漢景帝時期,

羌山余話:永和立縣  

東晉永和三年(347)仙居立縣,名樂安。仙居的立縣,表明中央政權對於原甌越地區的行政管理更趨精細化。在此之前,歷代政權雖然都在積極努力地推進,但管理仍是較為寬泛的。如西漢景帝時期,雖然置會稽郡管轄甌越地區,但當地仍以甌越族居民為主,桀驁難馴,所以有後來漢武帝遷徙甌越之民至江淮間,以空其地的舉措。東漢光武帝至獻帝期間,以東甌地為回浦縣,下轄今天溫州、台州及金華、麗水等地,縣域遼闊,仍是以粗放型管理為主。三國至東晉前期,由於政權的南移,南方的開發,甌越地區的行政管理方才逐步強化——開始析大縣為小縣。仙居的立縣也正是處於這一時期。

仙居的縣地原本為始豐縣的南鄉。始豐縣即現今的天台縣。據《宋書》和《赤城志》記載,東漢獻帝興平中,孫策析章安、永寧,置松陽、始平縣;晉代武帝年間,因為雍州有始平縣,改為始豐縣。仙居之所會從始豐縣析出,可能與當時的政治地理和交通相關。在東晉謝靈運開通“台越孔道”之前,中央政權與甌越地區的聯繫主要依托海道。為此,我們可以看到甌越地區最初郡縣的設置特別是治之所在,多在臨近海濱地帶。如從漢昭帝的東部都尉(治鄞)到三國的臨海郡,隋代的永嘉郡,還經歷了一個逐漸自北向南移動的過程。同時,行政建置的影響也經歷了一個從沿海向內地滲透的過程。如台州地區,從最初的章安縣到後來的始豐縣,是以靈江流域出海口為基點,逐漸向源頭區域異塵餘生的。特別是始豐縣,因為天台山和臨近越地的緣故,其載籍之民的記錄要遠早於仙居,所以仙居最初為其縣南鄉也在情理之中。當然,仙居作為天台南鄉時,交通當以陸路為主。其中,盂溪沿溪曾是天台進出仙居的主要通道。如盂溪源頭村落祝家寮,諺語有“先有祝家寮,後有仙居縣”之說,講得其實就是這段歷史。

仙居立縣在其初的三百年裡影響並不顯著。從東晉一直到唐代初年,仙居縣一直是一個有縣無城的存在。據《嘉定赤城志》記載,仙居縣城的築造要遲至唐上元二年(675),還是一個僅有“周回六百步”的土城。至於駐軍,則要遲至宋代宣和年間的呂師囊起義時期。而在此之前的大多數時間裡,仙居只是因為“地控荊吳閩越之間”而顯得重要。當然,有關縣域的系統性治理可能起步要更晚。諸如直到北宋時期,仙居西部地區仍是政府控禦的重點,是故才有“白塔兵寨”之設。與此同時,唐宋之際開始的仙居東、西、南鄉之分,特別是包括城區在內的以盂溪為源頭的文化與永安溪為源頭的西鄉文化的差異——前者多受吳越地區影響,後者多受閩贛地區影響,則更加真實的說明仙居立縣後多樣的一個發展進程。事實上,自宋代開始一直到民國時期,仙居境內諸多的政治紛爭以及寇亂,都受到了這種治理程度不一和文化差異的影響。

永和县楼山景区 羌山余話:永和立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