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其貌不扬怎么解释 其貌不扬的“淳于髡”机智幽默,滑稽善辩!

火烧 2022-03-07 18:36:42 1029
其貌不扬的“淳于髡”机智幽默,滑稽善辩!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黄县)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

其貌不扬的“淳于髡”机智幽默,滑稽善辩!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黄县)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

一、国家危机,一鸣惊人

《史记 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淳于髡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再加上个子又非常低,只好人赘做了齐国的倒插门女婿。古代的赘婿,不同于后代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而是农奴主为自己的女奴所招的男奴配偶,这是一种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故太史公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然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淳于髡的口才很好,是个提意见高手,他常常用…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自从即位后,却沉迷于酒色,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每日只知饮酒作乐,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当时朝政非常混乱,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一时齐国l临生死存亡的境地。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无人敢出言劝谏。

实际上,齐威王是个聪明之人,他喜好说些隐语,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他还是会接受的。当淳于髡得知此消息后,便想了一个办法,准备寻找机会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我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大王您说它是只什么鸟?

齐威王本就是聪明人,所以他一听淳于髡的这些话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然而,他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别看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就能冲天,别瞧这只鸟三年不鸣,一鸣就能惊人!

淳于髡听后,明白了齐威王的意思,便笑着说:多谢大王英明指点。如今大臣们正等大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从此,齐威王一反常态,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齐国。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处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外,他还着手整顿军事,扩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后来,人们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二、刚直不阿,敢于直谏

《史记 滑稽列传》记载: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禳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惧#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 石。故曰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其貌不扬怎么解释 其貌不扬的“淳于髡”机智幽默,滑稽善辩!

齐威王八年,楚国大举发兵来犯。齐国君臣研究决定请赵国发兵,共同抵抗楚国的侵略。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说服他们出兵增援。齐威王给淳于髡置办了一百两黄金和十辆四匹马的车子,作为觐见赵王的礼物。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连帽子上的缨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问道:你是嫌礼物太少了吗?

淳于髡回答说:不敢。

齐威王又问:那你笑什么?

淳于髡强忍住笑声,回答说:今天我从东方来时,看见路旁有个种田人在祈祷。他拿着一个猪蹄、一盅酒祈祷说:‘高地上打下的粮食装满簿笼,低田里打下的粮食装满大车,五谷繁茂丰熟,粮食堆满粮仓。’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却太多,所以笑起来了。

齐威王被他恰当而委婉的比喻说服了。于是重新置办礼物,又增加了一千两黄金,十对白璧,一百辆四匹马拉的车子。淳于髡这才动身上路。

淳于髡到赵国,觐见了赵王。献上了丰厚的礼品,施展了他雄辩的才能,说服赵王发了十万精兵和千辆战车来援助齐国。楚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连夜撤兵回国了。

楚军撤走后,齐威王非常高兴,宴请淳于髡。酒酣耳热,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对答说: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听糊涂了,便问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你倒是说说看。

淳于髡鉴于齐威王爱好整夜的喝酒,耽误了朝政,就借题发挥,阐述了一个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大道理。于是他乘着酒兴,说起了他的酒经:

如果大王当面赏酒给我喝,执法官站在一旁,御史官站在背后,我战战兢兢,低头伏地而喝,喝下了一斗就会醉了。如果父母有贵客来我家,我恭谨地陪酒敬客,应酬举杯,喝不到两斗也会醉了。如果有朋自远方来,相见倾吐衷肠,畅叙友谊,那就要喝上个五六斗才会醉。如果是乡里之间的宴会,有男有女,随便杂坐,三两为伴。猜拳行令,男女握手也不受罚,互相注目也不禁止,自由自在,开怀畅饮。这样,我就是喝到八斗也只会有二三分醉意。如果到了晚上,宴会差不多了,大家撤了桌子促膝而坐,男女都同坐在一个坐席上,靴鞋错杂,杯盘狼藉。等到堂上的蜡烛烧尽了,主人送走客人而单单留下我,解弁罗衫衣襟,微微能闻到香汗的气息。这时,我欢乐之极,忘乎所以,要喝到十斗才会醉。说到这里,淳于髡郑重其事地总结说:所以说,酒喝得太多了就会出乱子,乐极则生悲。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盛极则衰。他以小见大,借喝酒引发出了一个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超过了极限就要向坏的方面转化的大道理。

齐威王听后,感慨地说:讲得好啊!于是戒掉了通宵达旦饮酒的坏习惯。并且把淳于髡作为诸侯主客来尊重,即使是国王宗室宴会,也时时请淳于髡作陪。

在《战国策 齐策》中,多次记载了淳于髡智谏齐宣王的史实。齐宣王要进攻魏国,淳于髡仅用了一个犬兔相争、农夫得利的简单而生动的寓言故事,说服齐宣王取消了伐魏的计划。《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载:淳于髡见梁惠王,针对梁惠王视而不理的行为,取欲扬先抑,以始终一言不发对之,故意造成悬念,引起对方的注意和不满,令其思索,迫其自责。淳于髡开始的一言不发与后来的三日三夜无倦的长谈,形成了强烈对比。

谈到淳于髡的性格时,司马迁用了四个字:承意观色。这是褒奖,不是贬词。意指善于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心理活动,然后采取行动,以达最佳劝谏之效。这里边透露着淳于髡的机警和灵活。我们还应看到他性格的另一方面:刚直不阿,对君主敢于犯颜直谏。

在《史记》中,太史公多次写淳于髡向齐威王直谏、谲谏、讽谏、巧谏,一方面写他关心国事,另一方面突出了他的聪慧、机智与人格魅力。赞美了像淳于髡这样一些为国为民敢于进谏的人,并为他们立传扬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与那些害怕得罪君王权贵而不敢进谏的人,为了私利而阿谀逢迎、拍马溜须之徒相比,他的人格是何等的高尚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