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话2凌烟阁为什么人多 凌烟阁24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火烧 2022-10-10 14:49:37 1156
凌烟阁24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贞观十七年(643年),为怀念当初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画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

凌烟阁24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贞观十七年(643年),为怀念当初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画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和秦琼。文臣武将都以能被绘入凌烟阁图画为荣,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功成名就的标志。由于凌烟阁功臣多为武将,所以李贺有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扩展资料:

凌烟阁功臣图系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为褒彰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等开国元勋,亲自作赞,诏令褚遂良题阁,由画家阎立本绘制完成。因而成为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为历代史学家所称道。同时,这种褒崇勋德的传统,由此继往开来,延续至今。

由于凌烟阁毁于战乱,二十四功臣图仅见于史学家和诗人的描写之中,而无图像可稽考。现存仅有宋人游师雄刻石残片四幅,无法辩识 ,清代虽有苏州刘源重刻版画,但与唐风相去甚远。

以从事于文物题材画创作见长的蔡昌林先生,充分发挥其博物馆学者的资源优势,在两年多时间里,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和文物图像,

走访和考察了与之相关的古迹遗存,并运用互联网,从国际范围遍访名家,考证史实,正本清源,精心创作,使之成为唐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西安旅游新亮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孙无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秦琼最后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排列的。唐朝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时李唐的战事基本已经结束,所以文官的地位要高于武官,所以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文官。排列的顺序也基本按照贞观十七年官位品级及当事人去世时的官位排定,而此时的秦叔宝已经过世五年,去世前的官职只是徐州都督,排在最后很正常。

秦叔宝虽然和尉迟恭齐名,理应排在尉迟恭之前,但是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时的态度,使得他与李世民关系疏远。史书中可以看到,尉迟恭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秦叔宝却一个字也没有,可以想见,李世民对于秦叔宝的态度。同样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一代军神李绩排名倒数第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为什么将秦叔宝排在最后。

李世民当政之后,秦叔宝已经伤病缠身,没有参加贞观初年的几次消灭匈奴的战役,若论累计的战功,秦叔宝自然比不上一直活跃在战场上的尉迟恭、程咬金等人。

凌烟阁的排序更大程度上反应的是功臣与李世民的亲近程度,武将中尉迟恭排名最为靠前,并不是尉迟恭战功最多,而是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最为亲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自杀了李建成,而李元吉是尉迟恭射杀的。

拓展资料: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称《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_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怎么死的?

第一位: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洛阳人,唐初宰相,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 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辅佐高宗李治即位,因不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与武后结怨。后遭许敬宗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不久后被迫自缢身亡,其宗族皆被流放为奴。 第二位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不得李世民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第三位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因病去世年仅46岁,还没有享受到荣誉。 第四位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后因病去世年仅63岁。 第五位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因其子房遗爱参与高阳公主谋反被诛,宗族皆被流放。 第六位高士廉 高俭(575年-647年),字士廉,唐初宰相,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后病死。 第七位尉迟敬德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 第八位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 第九位萧瑀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

唐朝凌烟阁24位功臣

1、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

2、赵郡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3、莱国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

4、郑国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

5、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

6、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

7、鄂国公尉迟敬德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8、卫国公李靖

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

9、宋国公萧禹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

10、褒国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11、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

12、蒋国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

13、郧国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

14、谯国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

15、邳国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

16、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

17、陈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郯国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

19、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20、永兴国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

21、渝国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

22、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

23、英国公李世绩

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担任主将,将高丽灭亡。

24、胡国公秦叔宝

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唐朝二十四功臣排名

唐朝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名,而是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选出二十四个功臣后,按照最高官职排名。

排名情况如下: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王李孝恭、莱国公杜如晦、郑国文贞公魏徵、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邳襄公长孙顺德、潞国公侯君集、卢国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勣和胡国公秦琼。

扩展资料: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24功臣,为什么秦琼排名不如程咬金?

提到凌烟阁,我就会想起李贺的一首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凌烟阁上的万户候大都是武将,比如程咬金和秦琼,都是靠军功封侯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程咬金可是秦琼的跟班啊,怎么在凌烟阁24功臣的排名中,却排在了秦琼的前面呢?

大话2凌烟阁为什么人多 凌烟阁24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纳兰,我觉得程咬金之所以能排在秦琼的前面是因为他活的岁数大,这家伙成了三朝老臣!”候吉同学说的对,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你说的这个和凌烟阁的排名没有关系啊!程咬金护卫李治称帝,程咬金在武则天时代明哲保身,那都是后来的事啊,和凌烟阁的排名是没有关系的。

你还知道为什么程咬金能排在秦琼的前面吗?

“纳兰,是不是因为程咬金的力气比秦琼大啊?”候吉同学,你怎么知道程咬金的力气比秦琼大呢?“因为程咬金比秦琼胖啊!”这话没毛病,但是只凭力气大就排在秦琼前面貌似说不过去啊。因为论军前战功的话,秦琼还是能甩程咬金几条街啊!

“那是不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更喜欢程咬金啊?”是的,这话说的靠谱!

那你知道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更喜欢程咬金吗?“纳兰,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从哪方面回答。但是你问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一件事。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唐太宗李世民更喜欢程咬金的。话说唐太宗叫上手底下的几个心腹大将商量玄武门的事,程咬金是举双手赞成啊,可是秦琼却不赞成!因为秦琼认为,这样做会招来骂名!”

是啊,玄武门政变确是唐太宗李世民身上的黑点。秦琼真是有远见啊,唐太宗是个明君啊,怎么看不出这一点呢?

“这李世民肯定考虑到这一点了,但是为了天下苍生,李世民必须要坐到第一把交椅上。否则好色的李渊一旦把皇位传给了好色的李建成,这天下苍生就要受苦了。想到这,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秦琼还是不赞成这么做,最终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事!”

“玄武门政变成功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过了不久李渊就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了。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纪念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建的,程咬金有拥立他称帝的功劳,但是秦琼没有,秦琼只有前期开疆拓土的功劳,因此秦琼只能排在程咬金后边了!”候吉同学,你分析的果然到位,看官老爷,你说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啊?欢迎留言交流!

云台二十八将,为什么没有凌烟阁24功臣和清朝二十四臣名气大?

首先,前两者的对手实力有差异。云台二十八将击败的是绿林、赤眉、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诸等敌人,大多是一击即败的平庸人物;而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争锋的是李密、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强大军阀,每一位都绝非等闲之辈。

刘秀一统江山之后,立即按甲寝兵,休养生息,没有再为开疆拓土动干戈,云台二十八将不再上沙场,失去彰显才能的舞台;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唐朝建立后,依然东征西战剪除各地割据势力,五年后才平定天下。自然,后者更多机会表现自己。 就云台二十八将本身而言,虽然都立下不世之功,但由于刘秀和大臣关系雍穆,每个人除了战死都能安享晚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则有被诛斩的,有被戮尸的,有被流放的……下场各异,更具有悲剧色彩,也更有话题性。 从历史上看,东汉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朝代,但是影响力跟唐朝不能相提并论。东汉在150年的时间里,各个方面都缺乏特色,较为平淡。唐朝则完全不一样,它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王朝,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化均成就灿若星辰。时代背景不一样,也决定了云台二十八将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影响力不一样。 其次,清朝二十四臣无论从名气到时间都发生在近代史,所以更为人们所熟知更有谈论性从而知名度也就比刘秀去台二十八将更有名。 1.多尔衮——大清开国第一臣   2.洪承畴——背明降清、功罪难评的清朝宰辅   3.范文程——辅佐二帝的开国名臣   4.鳌拜——恃功专横、朝纲独断的权臣   5.吴三桂——出尔反尔、起兵反叛的逆臣   6.明珠——得陇望蜀,功过参半   7.张廷玉——历仕三朝、名垂青史的名臣   8.隆科多——盛极而衰的顾命大臣   9.年羹尧——战功扬名、恃宠身败的狂妄之臣  10.鄂尔泰——改土归流、抚镇边疆的清朝功臣  11.刘墉——正直廉明、一身清白的名臣  12.纪晓岚——风流才子、有为大学士  13.和珅——贪得无厌、祸国殃民的大奸巨蠹  14.林则徐——虎门销烟、大扬国威的钦差大臣  15.肃顺——重用汉臣、命断菜市口的顾命大臣  16.僧格林沁——镇压义军、血溅沙场的清朝重臣  17.曾国藩——湘军首领、“中兴”名臣  18.李鸿章——兴办洋务、无力回天的清朝宰辅  19.左宗棠——纵横沙场、功在边陲的湘军统帅  20.张之洞——布施新政、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  21.奕——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洋务大臣  22.翁同龢——支持维新、反对求和的帝王之师  23.荣禄——效忠慈禧、屠杀维新派的刽子手  24.袁世凯——出卖维新、窃取共和的一代奸雄 功臣(18)是指(2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