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图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图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七年级上册历史地6课怎么整理
泰安点金教育问您解答:
第六课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你可以分两部分,一是春秋,二是战国。
春秋:(1)、春秋时期出现战争的背景(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大。
(2)、主要的争霸国家、重要战役及春秋五霸(了解先后顺序)。
(3)、齐国的尊王攘夷和管仲改革。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战国:(1)、战国七雄及其地理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
(2)、了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为什么实行分封制 -
商以及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国家。
而是类似现在的加盟共和国的模式(苏联)。而周灭商后,分封制之所以实行最现实的原因是因为人口和军力,以当时的人口和军力是不可能控制全国那么大的地区的,所以就需要诸侯国(特别是边境)来镇守。
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还没有发生过比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所以各个地区与不同民族的生活控制区域还有很大差异,很难完成像秦朝一样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由国家掌握所有驻军的制度。这就需要分封制来与各地区的大家族妥协。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力)农业水利和科技的发展来决定社会的政治体制,生产力的落后也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落后。所以说分封制也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行。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预习学案怎么写? 求解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 )年( 周平)王迁都( 洛邑【洛阳】),分为(春秋 )和(战国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这里漏了两个括号吧?】。其中首霸诸侯的是( 齐桓公),他任用(管仲 )为相,有关成语有(一箭之仇 )。
3.晋楚争霸中相关的成语故事是( 竭泽而渔)。
5.战国七雄指的是(秦、齐、赵、魏、燕、楚、韩 ),其中( 秦、齐、燕、楚)是春秋时代就有的,(赵、魏、韩 )时候来形成的。
6.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马陵之战) ( 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其中秦赵之间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2——公元前260 )年,有关成语是(纸上谈兵 )。
7.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答:称为“春秋时期”是因为孔子编修了一本名为“春秋”的讲述东周前段历史的书 ;称为“战国时期”则是因为春秋之后王权不再,列国伐交频频,征战不休,故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为“战国”。
8.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答:齐桓公 之所以能称霸,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机遇的原因。当时齐国有一批如管仲、鲍叔牙之类的国家栋梁辅政,还有这样一位开明、任用贤能、有远见的君主当国,政治清明、军力强盛,又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实力、民意、政策、战略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自然能成为春秋首霸。
9.进初中为何晋军能以二万的兵力战胜拥有四万兵力的楚军?答:因为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盟,造成对楚优势,掌握主动权,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然后,避楚锋芒,退避三合,诱敌深入,合兵突击,所以才取得决战胜利。
10.通过学习齐恒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答:齐桓公最突出的成就是成为春秋首霸,尊王攘夷;晋文公最大的成就是在城濮之战时以劣胜优,打败楚国,从而确立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越王勾践最大的成就是通过多年的忍辱负重,最终以三千越甲吞吴称雄。从这三人的事迹中可以得出,一个人若想要成功,必须得有远见,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有创新意识,并且学会忍耐。而一个国家若想富强,必须要有一个强大、密不可分、目光远大的行政团队,并且有正确的政策与战略,有着勤政、革新的思想。
11.学习了春秋战国这一课,同学们是否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历史的特点?答:战争或纷争。战争给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战争虽带来了杀戮与死亡,带来了仇恨与悲痛,但是人们也不能否定因战争而带来的富强与壮大。没有战争哪来的统一?没有战争哪来的安宁?战争出于人的私利,而人或多或少总会有自私自利的品质,既然阻止不了战争的源头,那便只有以战止战。战争也会带来革新与蜕变。唯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与和他国的差距后,它才会去试着改革,创新,以此走向强国之路。
12.以下史实与齐恒公无关的是( C) A.任用管仲为相 B.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C.与楚国争霸 D.首先称霸
13.下列战役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C) A.围魏救赵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4.战国楚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B ) A.齐 B.晋 C.楚 D.燕
1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顺序排列得应是:城濮大战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16.东周分为( 春秋)和(战国 )时期,分别是我国(奴隶制 )社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 )社会的形成时期。 17.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 )大战后,(晋国【晋文公】 )成为中原的霸主。百余年后,(楚国【楚庄王】 )又成为中原霸主。 18.公元前260年,( 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 )之战。
金牌作业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的春秋战国的纷争要点展示
1. 春秋战国其实是东周的两个时期
2. 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3. 齐桓公能争霸是有管仲辅佐进行变革
4. 齐桓公变革的内容
5. 晋文公是第二个霸主,他成为霸主的一场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6.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吴
7.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8. 春秋时代的词:退避三舍 晋文公 城濮之战
战国时代的词: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孙膑
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 赵括
卧薪尝胆 勾践
9. 马陵之战,孙膑用“减灶计”胜庞涓
七年级历史上册1-7课知识点每课10个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