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于谦忠臣 挽大厦于将倾——一代名臣于谦督军勇卫北京

火烧 2022-07-05 12:12:51 1037
挽大厦于将倾——一代名臣于谦督军勇卫北京 于谦 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在京师遭遇瓦剌大军进犯之时,「 ”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于谦忠臣 挽大厦于将倾——一代名臣于谦督军勇卫北京

挽大厦于将倾——一代名臣于谦督军勇卫北京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在京师遭遇瓦剌大军进犯之时,「 ”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领导军民击败瓦剌大军,保住了北京城。其事迹见《明史·于谦传》。 土木堡之变 瓦剌是当时蒙古三大部(瓦剌、鞑靼、兀良哈)之一,臣属于明朝。明英宗继位后,王振弄权,朝政败坏。此时,瓦剌却日益强盛起来,先后击败并控制了其他二部,并在首领也先率领下不断南下,侵扰明朝边关地区。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南下制造衅端。这年七月,他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由于英宗将军队交于王振,王振根本就没有带兵经验,造成明军指挥混乱,毫无章法可言。最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四日,明军被瓦剌大军包围在土木堡并击溃,明英宗被俘。 影视剧中的朱祁镇 消息传到北京,京师一片混乱。在部分大臣主张南迁的情况下,于谦挺身而出,主张坚守北京。当时,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国家无主而难以安定。于谦等大臣从国家利益出发,请太后立郕王为帝,建元景泰,是为景帝。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于谦临危受命,总督京师防务。他奏明景帝,选任文臣武将,修缮甲帐器械,储存兵马粮草,做好防御准备。 十月初,也先挟持英宗南下,攻破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后,直扑北京。一些大臣顾忌英宗被挟持,投鼠忌器,建议景帝与也先议和。于谦认为也先非为议和而来,意在京师,遂提出「 ”社稷为重,君次之”,坚决主张抗击。总兵认为瓦剌大军来势汹汹,不如暂避锋芒,坚壁清野,固守城内。于谦不同意:「 ”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明史·于谦传》)他讲京师二十二万军队分别部署与九大城门之外,自己也亲自披坚执锐,与将军石亨等到城北德胜门外,正面迎战也先。同时下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如此,军心大定,拼死一战。 城防形势 十月十一日,也先在彰仪门外战败,气焰稍有收敛。其时,叛逃太监喜宁为他出主意,邀于谦、王直等大臣前往谈判,并趁机扣留他们。这一阴谋被景帝和于谦识破,只派两名普通官员前往。也先心有不甘,于十三日命骑兵进攻德胜门,结果被早有准备的明军伏击,大败而回。也先又率军进攻西直门,也未得逞。 十四日,于谦派武兴、王敬率兵在彰仪门外主动出击,瓦剌军队撤退,此时,皇城内的数百骑兵却想争功,反而冲乱了己方阵营,致使瓦拉军再度反扑,追到了土城。这时,土城百姓主动到房顶协助明军守城,王竑和毛福寿的援兵很快到来,再次击退了瓦剌军队。双方对峙相持了数日,其时,明军各路勤王军队即将赶来,也先深怕被明军内外夹击,遂挟持英宗逃回了北方。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于谦功劳最著,景帝加封他为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作为一名大臣,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社稷,安朝廷,清奸党,退瓦剌,可谓一代名臣矣! 景泰八年,夺门之变,于谦被诬陷谋反,在狱中,于谦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最终,这位一生忠于大明,挽大厦于将倾的一代名臣,死在了自己人刀下。史载:天下冤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