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商鞅立木是什么意思 人無信不立,為什麼商鞅華歆守信為人稱道,孔子失信也能傳為佳話

火烧 2021-09-17 04:44:22 1040
人無信不立,為什麼商鞅華歆守信為人稱道,孔子失信也能傳為佳話 人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載孔子云:「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則把「仁、義、禮、智、信」作為「立人」五德。
商鞅立木是什么意思 人無信不立,為什麼商鞅華歆守信為人稱道,孔子失信也能傳為佳話

人無信不立,為什麼商鞅華歆守信為人稱道,孔子失信也能傳為佳話  

人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載孔子云:「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則把「仁、義、禮、智、信」作為「立人」五德。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說法。「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講誠信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時代,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層面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誠信也是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
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教育一輩又一輩的國人,婦孺皆知。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重信守諾為後世人所稱道。商鞅為秦王擬定變法條令,為了使百姓相信,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令人在秦國國都南門處豎起一根柱子,詔告天下,說誰能把這根木頭移到北城門,就賞給這個人十金。百姓疑惑不解,不敢相信真會有獎賞,因此沒有人搬動木頭。後來商鞅又下令把獎金提高,終於有一個人出來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遵守承諾,命人按照承諾的數額給了這個獎賞。商鞅這一舉動,獲得了百姓的信任,對於變法的順利頒布執行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華歆和王朗乘船避難,這時候有一個人想跟著他們同行。華歆感到為難,王朗說:「船這麼大,多他一個人也沒什麼關係。」後來追兵趕到,王朗就想把這個搭船人推下去。華歆說:「我之前之所以猶豫,就是因為考慮到危難時的事情。只是既然我們已經答應他上船,怎麼可以在緊急的時候就把他拋棄掉呢?」於是就帶著這個搭船人一起逃跑了。 人都覺華歆修養高於王朗,華歆守信的風度為後人所稱道!
華歆劇照
孔聖人的故事,卻與前面的兩個故事有些不同。孔子住在陳國,後來離開陳國,經過蒲地的時候,正趕上了公叔氏在蒲地叛亂。蒲人攔住孔子等人,對孔子等人說:「如果你們答應不去衛國,我們就把你們放了。」於是孔子表示不會去衛國,這些人就把孔子放了。孔子離開蒲地後就前往衛國,子貢說:「先生怎麼可以不守信呢?」孔子回答說:「在受人脅迫時候立下的盟約,是可以不必遵守的。神明們是不會聽這種盟約的。」 孔子失信了,卻也能在後世傳為佳話。
可見這個誠信並不是機械不變的。做人需要講誠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答應下來。商鞅通過遵守承諾來取信於民。華歆的做法顯然比王朗更顯出君子的德行。涉世之中需要有靈活變通的意識,孔子在受到蒲地人威脅時立下盟約,這種盟約是不必遵守的。既要真誠待人,遵守諾言,又要靈活機變,不拘泥於自己曾經說過的話。
國學經典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云:
作人無一點真懇的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一段圓活的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其大意為:作人沒有一點真心實意,就會變成像什麼都沒有的乞丐一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虛浮不實;經歷世事沒有一點靈活機變,就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人一樣獃頭獃腦,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遇到障礙。
看了《菜根譚》的這段文字我們會恍然大悟,原來商鞅、華歆、孔子都能為人稱道的原因是這樣啊。誠信雖說是立人立德的重要準則,但是對於出爾反爾的小人及壞人決不能以德報怨也講什麼誠信,最起碼得以直報怨加以回擊!就像今天的米國特設譜政府,出爾反爾借疫黑中甩鍋的醜惡行徑,豈能對它再講什麼誠信,就遵照孔老夫子的做法做就可以了!大家也要讀讀《#菜根譚#》,學習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些為人處世之道才好!
◇圖自網路,涉權請刪。文章歡迎轉發,敬請留下評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