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是真的看不出来马谡不堪大用吗?为什么还让他去守街亭?
诸葛亮是真的看不出来马谡不堪大用吗?为什么还让他去守街亭?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知道,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大的败笔,就是在马谡身上,他将街亭交给马谡去守,结果却丢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导致北伐的失败,自己也因此丢了性命。然而在此之前,刘备就已经看出来,马谡这个人不堪大用,为什么诸葛亮就没有看出来?诸葛亮是不是真的看不出来,如果看出来了,为什么还要把街亭交给马谡呢?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马谡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任用他为参军。不过,在公元228年,马谡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也有说法马谡是在狱中病逝)。对于诸葛亮北伐来说,马谡的失误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生前,已经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还重用他呢?
首先,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在夷陵之战后,蜀汉不仅没有能为关羽报仇,而且损兵折将。在此背景下,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告诫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君其察之”。按照刘备的意思,马谡可以类比为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能让他去领兵作战。但是,就蜀汉丞相诸葛亮,似乎没有看出来马谡是这样的人,或者诸葛亮也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但是,从最终的情况来看,孔明依然重用了马谡,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劝诫去重用马谡,很可能有个人情感上的因素。对于千古名相诸葛亮,虽然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但是,任何人的决定都无法脱离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诸葛亮和马谡来说,虽然不是父子,却是情同父子。马谡的兄长马良与诸葛亮称兄道弟,早已经是生死兄弟。马谡临死之前给诸葛亮的书信中写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虽然诸葛亮办事一向公正,但是,在重用马谡上,诸葛亮也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性。
再者,诸葛亮给予马谡非常大的信任和重用,也是因为马谡确实是一个人才。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成功平定孟获。随诸葛亮北伐期间,马谡又献反间计,针对魏国司马懿这位重臣进行反间计。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国中后期,马谡无疑是一位一流的谋士。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在任用马谡上却选择了他不擅长的一面,也即让他领兵去镇守街亭。换而言之,马谡是一个谋士之才,而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没有合理地使用。
最后,对于诸葛亮来说,之所以没有听从刘备的劝诫,也跟蜀汉人才凋零的现状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夷陵之战之前,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蜀汉人才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在夷陵之战后,张飞等将领又相继离去,加重了蜀汉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即使马谡这个人存在“言过其实”的一面,但是,因为北伐中原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自然需要带在身边,从而让马谡发挥自己的重用。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诸葛亮或许是没有真正认识到马谡的优点和缺点,也即任用马谡去镇守街亭显然是在暴露马谡的缺点,最终让第一次北伐曹魏以失败而收场。
相关文章
- 诸葛亮预言三分天下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 刘备让诸葛亮不要重用此人 三国时期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人
- 三国演义看完接下来看什么 诸葛亮其实才能一般是不是真实历史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
- 诸葛亮减寿 诸葛亮为何比曹操短寿?诸葛亮活了多少岁?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多高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一生唯一一次使用的美男计
- 新三国鲁肃 揭秘:诸葛亮和老好人鲁肃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哪里
- 后人怎么评价诸葛亮 第一百三十八章 后人为什么对曹操诸葛亮刘备都是爱恨交集?
- 司马懿诸葛亮 魏延造反竟是千古奇冤?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有多厉害?可挡十万精兵?
-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曹操也曾三请诸葛亮 三大因素致最后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