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为什么活着哲学思辨 品讀《活着》中的人生哲學:看其人,知其事,曉其後

火烧 2021-10-22 11:26:36 1059
品讀《活着》中的人生哲學:看其人,知其事,曉其後 說到活着一詞,你可能會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詩中所寫的“有些人死了,他還活着”,你可能會想到郝雲的那首歌所唱的“我不想這樣活着”,但你一定會想到餘華的那部代

品讀《活着》中的人生哲學:看其人,知其事,曉其後  

說到活着一詞,你可能會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詩中所寫的“有些人死了,他還活着”,你可能會想到郝雲的那首歌所唱的“我不想這樣活着”,但你一定會想到餘華的那部代表作--《活着》。

德國《柏林日報》對這本書評價道:“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來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如此之高的評價不禁讓人好奇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餘華筆下的那個時代,去看看那些人,那些事。

活着?

讀過這部作品人都知道這個故事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相比於“活着”,作品更多表現的則是“死去”。這部完成於1993年的作品,以“我”的角度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徐福貴,家有良田百畝,今天看來,是妥妥的“富二代”一枚。像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富二代形象一樣,福貴年輕時嗜賭成性,放蕩不羈,因此他很快就將家財揮霍殆盡。父親被氣死,這是第一個離富貴而去的親人。

由於土地都輸給了一個叫龍二的人,福貴一家也從地主變爲了佃農。而諷刺的是那耕種的地還是從龍二手中租借的。人總是這樣,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只有失去了才會後悔莫及。如果故事就此結束,那就不叫故事了。

隨着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福貴並沒有與家人安穩的度過餘生。

相反親人們卻一個又一個離他而去。母親在他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期間病故;兒子有慶因給縣長夫人獻血,被活活抽死在醫院;女兒鳳霞因爲生孩子大出血也死在這所醫院;老婆家珍不久後也鬱鬱而終;女婿二喜因工地事故被壓死在兩塊石板之間;唯一的外孫吃豆子撐死。

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

作者餘華想要借福貴的活着去表達“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很美好

“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生命的存在無疑是奇妙且美好的,單就從生命的角度來看,生命無疑最爲重要。“年到七十古來稀”,生命的脆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福貴的活着無疑是一種幸運,但是我們換位想一下,我們在面對諸多不幸時能否保持這樣的一份堅韌,是否還能像他一樣樂觀地活着。故事的開始的那個老人,我們看不出他所歷經的種種苦難後的悲慘,反而更多的是對待世界的超然。

人为什么活着哲学思辨 品讀《活着》中的人生哲學:看其人,知其事,曉其後

任何事物在他的眼中沒有絲毫意義,戰爭也好,變革也罷,這位老人只爲活着而活着。就連唯一陪伴他那頭老牛何時倒下也顯得無關緊要。

餘華在本書中寫道:“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

在《活着》的世界中,我們看到了活着的本質所在,“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貴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着’越來越近”,不用去在乎世俗眼中那種有意義的活着。活着,就是最好的結果。

活着很艱難

賈平凹在其《秦腔》中就曾寫的“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事實也確實如此。”

其實一開始餘華創作的靈感來源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黑奴的生活不必多說,從斯托夫人筆下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可見一斑。所以一開始餘華就已經將主人公的命運定了基調。

在餘華真誠的筆觸下,活得的艱難被描繪的淋漓盡致。回看福貴的一生,除了年輕時的那段日子過得無憂無慮,接下來的日子似乎都是在艱難中度過。到底有多艱難?《時代》週刊對此這樣評價道: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家庭身上。

不可否認的是,社會變革對福貴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也是其生活艱難的原因之一。與其說這本書是一個人的苦難史,倒不如它是一個人的抗爭史。因爲在艱難的歲月裏,他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擊,一次又一次地面對噩耗,他也都挺了過來。

我們也從福貴這一生看到了生活的真面目,有些時候有些事並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本想一改從前的惡習好好生活卻被抓去當壯丁;昔日戰友的出現卻間接導致了兒子的死去;女兒嫁了個老實人卻死於難產……

似乎每當事情變得順利時,悲劇就會降臨在他身上,活着確實艱難。年輕時犯的錯,總要有還的時候。在我看來,福貴的活着更像是一種懲罰。

結語

活着很美好,當然,活着也很艱難。美好也罷,艱難也罷,這只是活着的屬性。我們在這兩種屬性的切換中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我們爲活着而活着,本質地去活着。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活着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毫無意義,確實如此。精神層面的提升可以讓我們不僅僅的去追求本質的活着。這也是《活着》的可貴之處,你讀到的活着就是純粹的“活着”,不必再去思考那層精神層面的“活着”。

這個故事很長,這個故事也很短 。長到需要用一生去讀,短到一句話就能概括。正如“活着”卻不一定真正活着,“福貴”也不一定永遠大富大貴,餘華想告訴我們的其實很簡單,我們活在這世界上,不管遭遇何種境遇,選擇活着。這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本能。

參考文獻

1] 餘華《活着》:感悟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人民網.

[2] 活着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鳳凰網.

[3] 《活着》中文版自序 海鹽 1993年7月27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