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战役纪念馆的介绍 集宁战役我军为何大败?前敌指挥犯一致命错误,傅作义很关键
集宁战役我军为何大败?前敌指挥犯一致命错误,傅作义很关键
1946年5月,针对国民党的军事阴谋,中共方面没有放弃和平的努力,在政治上确定了“以打促和”的方针,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通过南北线几次重大的胜利,将国民党打回谈判桌前,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国内问题。
基于这个设想,中央制定了北线(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夺取“三路四城” (保定、石门、太原、大同),南线(华中军区、山东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出击津浦线、策应北线作战的军事计划。
大同战役就是1946年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为了完成中共中央下达的夺取“三路四城”的任务,在晋北战役取得胜利后,发动的一场以夺取大同为目的的战役。
战斗之前,解放军分析认为大同敌人的设防坚固,城垣和周围的据点,筑有明暗堡垒,有利于守,不利于攻,但他们兵力不强,建制七拼八凑,内部成分复杂,守备信心不足,供应补给困难。只要组织指挥得当,搞好协同配合,做好打援准备,攻下大同是有可能的。
确定的具体部署是:以约六个旅的兵力攻打大同,打法上尽量将城外各点敌人分割歼灭,不使其退缩城内,以减少攻城阻力,并力争20天内拿下大同。
当时估计南口方向的敌人三个师可能西援,因此命杨得志纵队开进到延庆、一永宁地区阻击敌人;也估计到傅作义部约四个师可能东犯,策应大同,所以又。确定以五个旅(即晋绥军区的四个旅和晋察冀军区的第二纵队第四旅)的兵力开赴凉城地区准备打援。为统一指挥,由晋绥和晋察冀军区部分负责同志组成了前线指挥部。
但最后问题恰恰就出在打援和攻城两个问题上。
晋绥军驻守大同的兵力只有不到2万人,7 月31日,攻大同的外围战役展开。当日即将大同至怀仁的铁路切断。
国民党大同守将楚溪春(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电视连续剧《亮剑》里的晋绥军三五八团的团长楚云飞之原型)以解放军志在必得,徒守城外无用,随将城外部队撤回城内固守待援,自己“随身携带安眠药,睡觉时也把手枪压在枕头下面,准备一旦城破就自杀殉国”。

不过,由于没有一举夺得城东南的机场,使国民党军得以从太原、包头和北平运来大量物资,加强了大同的防守力量。
蒋介石、阎锡山见攻城部队进展缓慢。更增强了守住大同的决心,一方面从包头空运来了精锐的交警第16总队第3 大队数千人,另一方面调动傅作义率几乎与聂贺部攻城部队一样多的部队,驰援大同。攻城作战面临新的情况、新的困难。
傅作义
8 月14日,大同前线指挥部下令主力攻城部队开始攻城,战至9 月4 日,才攻占北关、西关车站和部分城关街区。
但与此同时,傅作义已于8 月11日派出近4 万大军,其中包括他的王牌军第35军,攻向集宁城,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以解大同之围。
然而,大同前敌指挥官张宗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郭景云101师凶猛来援,张宗逊决定停止已开始的对集宁内外傅军围歼,而是抽调大部主力,西出大脑包山,以首先歼灭援军101师。只留4纵11旅和城内守军与董部巷战,因此两个方向都形不成优势兵力。既未能战胜101师,又未能将董部逐出城外,集宁守军经1天多巷战,伤亡惨重,无法再战。
最终,解放军部队在集宁城被傅作义部击败,没有完成打援任务,围攻大同部队被迫撤退,攻占大同的计划失败。
大同未攻下,集宁又失守,张家口处于敌军两面夹击不利形势下,导致了晋察冀我军对敌斗争形势急剧恶化,并使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极为被动,使胡宗南得以无后顾之忧出兵延安,给中央造成极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