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万历皇帝叫什么怎么读 朱翊钧下一位皇帝,万历皇帝下一位是谁

火烧 2022-08-17 01:17:56 1082
朱翊钧下一位皇帝,万历皇帝下一位是谁 万历皇帝下一位是谁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明神宗朱翊钧(156

朱翊钧下一位皇帝,万历皇帝下一位是谁  

万历皇帝下一位是谁

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汉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同父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朱翊钧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明史·神宗本纪》(张廷玉撰经过大清乾隆皇帝审阅过目):“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清高宗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将万历皇帝的荒怠,联系到万历皇帝与文官群体在“立储之争”观念上的对抗。怠政则是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黄仁宇说:“他(即万历皇帝)身上的巨大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出确切的答复。但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那么1587年丁亥,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

  但若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朱翊钧的这种怠政也可以被理解为习得性失助或忧郁症的临床表现。   在《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明朝万历皇帝后面几个是谁,和他什么关系

明朝万历皇帝后有三个皇帝,明朝皇帝一共有十六个万历皇帝是第十三个。

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汉族,明代第十四位皇帝,在位一个月。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长子。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长孙。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在位仅2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亡国之君。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

扩展资料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

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但也耗费了大量帑银。

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以腐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而且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明神宗死后仅24年,明朝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翊钧

万历皇帝的后妃 万历皇帝朱翊钧有几位皇后

万历皇帝有两位皇后。

万历皇帝的皇后是:

1、孝端显皇后:孝端显皇后原名叫做王喜姐,1654年在北京出生,父亲是王伟。她是万历皇帝在做皇帝的四十八年里唯一的一位被万历皇帝亲自册封的皇后,也是万历皇帝的原配妻子。

2、孝靖皇后:孝靖皇后姓王,原本只是慈宁宫里面的一名宫女,在1581年的时候万历皇帝去慈宁宫给母亲请安,看到王氏以后一时冲动就宠幸了王氏。

在宠幸后不久就她就生下了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在生下朱常洛之后她先后被封为恭妃、贵妃和皇贵妃,在1611年的九月她因为生病去世,去世以后他的孙子朱由校继承皇位追封她为皇后。

扩展资料:

明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年号万历。隆庆六年,穆宗驾崩后,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明神宗便登基了,神宗自小聪颖深受其父亲穆宗的喜爱,而他的生母李氏更是一位封建社会里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样也是一位严母。

从神宗幼年时便对他的教育生活严格要求,这位母亲无疑对明神宗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明神宗的另一位母亲便是当年穆宗的皇后陈氏,陈氏体弱多病,无法生育,在神宗小的时候,生母李氏就多带他去看望皇后陈氏,而这位皇后更是对这个小皇子疼爱有加,呵护备至。

在神宗继位后,最隆重的仪式便是把圣仁皇太后的尊号赐予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把慈圣皇太后的尊号赐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

哪怕在万历后期,明神宗无为昏庸显少临朝之时,每逢慈圣皇太后的生辰,他仍然亲临皇极门接受百官庆贺,所以也有人称明神宗之孝为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

而明神宗的孝顺也间接成为了其皇后王喜姐能够居于后位四十二年而不动摇的契机,尽管这位皇后十分平凡,没有醉人的美貌,没有最为显赫的家世,在其在位期间也没能为皇帝诞下皇子继承皇位,只育有皇长女荣昌公主。

但这位皇后却凭借她温婉的性格深得神宗生母李氏的喜爱。作为一国之母她尊长爱幼,对太后李氏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太子朱常洛更是保护有加。

这样的皇后让太后李氏赞赏不已,一向孝顺的神宗即便更中意她人,也断不会忤逆母亲的想法。这也是王喜姐能够居后位如此之久最有利的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历皇帝

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朱元璋,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万历皇帝叫什么怎么读 朱翊钧下一位皇帝,万历皇帝下一位是谁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扩展资料: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 ,《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哪位皇帝?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扩展资料:

神宗20岁时,张居正逝世,神宗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还能勤于政务,后期因种种原因而“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近三十年。

关于朱翊钧不上朝的原因,后世学者提出了各种猜想。直到1958年,当时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为了搞清楚一些历史问题,有时需要对陵墓进行挖掘探究,而朱翊钧死后就葬在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大峪山下,郭沫若最终挖开了定陵,找到了朱翊钧28年不上朝的根本原因。

郭沫若等考古学家,对朱翊钧进行原图复位技术,结果却令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复原图显示万历皇帝右腿有残疾,明显比左腿短了大约七公分,而且是处于弯曲状态,这很明显是天生的残疾,走路也是一跛一拐的。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万历皇帝才不上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翊钧

万历皇帝为什么死后叫明神宗,神是什么意思

万历皇帝

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由文渊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吏进行考察,作为升迁、黜陟的依据。在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对蒙古采取安抚睦邻政策。在经济上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基本内容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称得上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还治理黄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势渐见中兴。当时太仓的积粮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处于统治危机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可惜好最不长,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改革被废止,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向没落。朱翊钧是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他成年亲政后,却不常视朝,深居内宫。不仅在世时要享受,还想到死后的安乐,早早筹划自己陵寝,建造定陵耗时达6年之久。他还有一个不择手段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淮。为了在全国范由内聚敛民财,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当矿监、税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这使得人心汹汹,民变纷起,社会越发动荡不安。 统治阶级内部更加矛盾重重。由于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谕旨,全靠内侍传达。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导致官僚集团各派之间互相火并,党争也愈演愈烈。东林党人与邪党的斗争水火不容,持续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溃的边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去,终年58岁。葬于定陵,庙号为神宗。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他又是个死要钱的皇帝,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对这样一个皇帝,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说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祯来背了黑锅并不过分,且看神宗的本纪,到了万历30年之后,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其中万历31年农历5 月“凤阳大雨雹,毁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长陵明楼”,“昌平大水,坏长、泰、康、昭四陵石梁”,即使不信天象示警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彷佛明朝先灵不安,亡国之兆已现。 大家想必都看了万历十五年,知道万历帝本来是有励精图治之决心的,除了从小敬畏的张居正并不那么居正带来的打击之外,使万历消极怠工的主要因素还是国本之争。这实在是令人叹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齐,必然祸起萧墙。万历朝实在是一个家庭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不过用老夫子们的话说,那也是气数使然了。 首先大臣们太过于食古不化,王宫人和皇长子并不是有强有力的外戚作为支撑,立皇长子并不是于他们有什么好处,偏是大臣们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争。本来,臣子们有一定分量的话语权,哪怕被当廷杖死,也要据理力争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谏被杖死,庾死的不计其数,然而白发苍苍的大臣们,不怕被当廷扒下裤子,屁股开花,也要前赴后继的上疏。是出于长期文化积累的对于敢于直谏即为忠臣这个符号的认可,死谏可青史留名,也是气节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权,用在军国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满朝大臣,把精力耗费在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孰贤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么来,偏偏大臣认准了死理。从“满朝文武泣于文华殿请立储”这样的描述里,我闻到了儒家文化腐烂发臭的气息。 如果是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事情也好办得多。这祖孙俩,是明朝享国在位时间第一和第二的一对儿(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长,仁宣和孝宗在位不过十数年而已,这一点和清朝正好相反),对待大臣,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并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谓一盈一亏,矫枉过正。 ...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249175. 皇帝(411)万历(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