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子非鱼 “小丑”還是“大師”,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火烧 2022-01-27 08:33:50 1038
“小丑”還是“大師”,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最近在抖音上,有一位流浪漢火了,被人們稱爲“流浪大師”。據稱這個流浪漢經常在路燈下誦讀《戰國策》、《尚書》、《左傳》等經典名著。雖然是衣衫襤褸,但他的內心卻
子非鱼 “小丑”還是“大師”,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小丑”還是“大師”,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最近在抖音上,有一位流浪漢火了,被人們稱爲“流浪大師”。

據稱這個流浪漢經常在路燈下誦讀《戰國策》、《尚書》、《左傳》等經典名著。雖然是衣衫襤褸,但他的內心卻跟文化人無差別,而且談吐與學識遠遠的超過了一般的普通人。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拜訪,大家將其圍在當中,聽他談經論道,每個人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當然,這期間用手機拍照是必須的,回來後發朋友圈是必須的,標題也必須是“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他對各種儒家經典信手拈來。

對當前社會時事也是鍼砭時弊,不人云亦云。

他拒絕大家叫他流浪乞丐,並且表示願意接受大家給自己買書,本來自己就很喜歡讀書。但不想接受大家給的一切食物,對於自己在網上走紅,他聲稱是知道的。

在他的影響和抖音的傳播下,引發了大量網友們對國學的深刻認識和對物質財富與精神享受的深刻反思。

很多網友對他的出身感到好奇,經過廣大網友的查證,這位流浪漢的真實身份也浮出水面,原來他曾是著名高校畢業生,以前當過公務員。對於自己爲什麼選擇流浪,他的回答是,自己的心智並沒有什麼缺陷,只是想要過自己的生活,僅此而已。

但是也有很多人對這件事產生質疑,比如某個電視臺的主持人出面說了這樣一段話:

這位主持人的意思很簡單,他身爲學者,被人稱爲大師,所學的東西既不能安家改變自己的命運,又不能護國治國,怎麼可能稱爲大師呢?顯然這是站在一個學者的功能性上來講的。

對此很多網友反駁,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有些人在主持人的崗位上體會樂趣,有些人在建築工地體會樂趣,有些人在上班過程中體會樂趣,流浪者爲什麼不能在流浪中體會樂趣呢?每個人的分工不同,但是,不要懷疑大家對各自工作的熱愛,你喜歡當主持,我喜歡當農民,他喜歡無憂無慮的流浪,我們憑什麼把這種灑脫誤認爲是“胸無大志”?再退一萬步說,即使胸有大志,和“治國安邦”之間還有十萬八千里,難道這些人就不該受到起碼的尊重嗎?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其實只一種安慰的方式,對失落的一種安慰,沒有現實意義。金子未必能發光,因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其實,每個人都有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我們誰也不能把自己的社會觀念強加在他人身上,那就成了“道德綁架”。不管這位沈先生以前是什麼出身,他既然選擇了流浪,並滿足於這種現狀,外人就不要過多打擾了,更不要爲了蹭熱點,刻意炒作,那樣的話不是在幫他,而是毀他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