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视频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视频
一、谁能帮我找一下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彭志文主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和教学计划】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动画影片导入的方式。
1.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_袁绍列传》)。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
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
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
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
二、谁有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复习目标: 掌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等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及历史作用;了解 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等简单概念及 江南地区开发的 状况。
掌握 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 等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论(结论)从史(历史事实)出的原则。
教学重点 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教学难点 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课。(直接导入复习) 本节课复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8-22课)(出示单元题目) 二、用白板出示复习目标。
三、出示复习目录:“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目录”,布置学生复习任务和规定时间。四、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自学导练”,然后由一个小组代表回答统一订正。
五、指导学生复习“第18课 三国鼎立”的内容:1、完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表格(原因、时间、双方、结果、意义);(提供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2、三国鼎立的形成表:时间、都城、开国君主(有提示答案);3、三国经济的发展:由学生根据教材106页完成。六、指导学生复习“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1、学生小组完成提出的1-3个问题。
(讨论后,代表回答)2、利用拉幕应到学生复习“淝水之战”;3、学生小组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讨论回答) 七、指导学生复习“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小组讨论1-3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 八、指导学生回答表格导练“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小组代表回答,出示答案) 九、学生小组交流:一个材料解析题、一个填图题。
(小组代表回答) 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小组中共同检查“自学导练”的完成情况,并共同订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设计 屈原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依据地动仪坡面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教学方法 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出示问题: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东西记载古代文字的?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分朝代时期出示有关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木简丝帛等等)再利用白板功能出示不便之处。
(数量有限、笨重、价钱昂贵等) (师: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又是谁改进了造纸术?) 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代表全班交流所找出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西汉早期的纸是用什么作原料造的?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哪些优点?2、你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吗?(学生看书工序图片讨论,教师出示图片提示)3、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4、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要求:找知识点、做笔记)――学生代表交流 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候?当时它的历史地位怎样?2、依照“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振动示意图”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教师先播放地动仪原理振动视频,学生结合教材叙说。)3、张衡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华佗和张仲景”(完成阅读任务)-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探讨;1、归纳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结合P90张仲景的语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成《伤寒杂病论》的?3、P90动脑筋:想一想,华佗说过这话没有,为什么?课堂小结:出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小结。巩固检测:1、出示一组选择题检测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用思维冲浪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热爱祖国的热情。若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或预习第17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
三、七年级上册历史 对《三国鼎立》这一课写一篇论文 谈谈你对这种局面
三国鼎立不就是魏蜀吴嘛 根据三个不同国家的优劣势和传承关系,还有利益关系,联系上春秋战国时的那些谋略战例,三足鼎立是大势所趋,其重要因素是由于当时的科技背景影响的,主要还是分析一下赤壁之战,是赤壁之战导致了后来的局面。
有几个点:
1.魏国曹操霸业思想,蜀国刘备的兴汉之志,吴国孙权的家业传承。
2.魏国其实是统一的霸业最有机会的一国,为何要赤壁打孙权而不先打西蜀,他在打赤壁之前,西凉马腾犯境,是先平定了西凉而后攻向赤壁,吴国兵力强大,曹操怕打西蜀时候吴国在东边骚扰,而此时呢,西边比较安稳,所以决定先打东吴,打东吴必先拿下荆州,荆州是魏蜀吴三国的中间位置,是战略要地,而且刘表荆州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刘备也在此处,曹操想借刀杀人,所以打东吴先拿荆州。

3.经过赤壁之战后,曹操魏国士气大衰,
四、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历史 {三国鼎立课}答案 急
主要战役战役 (地点) 时间 攻方 主帅 守方 主帅 胜方 影响 黄巾之乱 (全国性爆发)184年、188年张角 张角、张梁、张宝、张曼成、波才、彭托东汉 皇甫嵩、朱隽、曹操、卢植、董卓获胜方 东汉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讨伐董卓 (关中)190年 袁绍 各路地方军 董卓 华雄、吕布、胡轸、徐荣 获胜方 袁绍 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地方诸侯内斗更深 易京之战(河北北部)198年 袁绍 公孙瓒获胜方 袁绍袁绍於此战中基本统一河北,再无后顾之忧,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并於次年(200年)发动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河北南部)200年 袁绍 袁绍 曹操 曹操 获胜方 曹操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中原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赤壁之战 (荆州南部)208年 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孙刘联军 周瑜、程普、刘备获胜方 刘备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夷陵之战 (荆州南部)222年 蜀汉 刘备 孙权 陆逊 获胜方 孙权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诸葛亮北伐 (雍州)228年——234年 蜀汉 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马懿、张合 互有胜负 蜀汉诸葛亮病逝,曹魏司马懿抬头 姜维北伐 (雍州)253年——263年 蜀汉 姜维 曹魏 司马昭集团 互有胜负 蜀国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魏灭蜀之战 (益州)263年 曹魏 邓艾、钟会、诸葛绪 蜀汉 刘禅、姜维、诸葛瞻 获胜方 曹魏 蜀汉灭亡。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晋灭吴之战 (荆州南部、扬州)280年 西晋 贾充 孙吴 孙皓 获胜方 西晋 孙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三国大事件年表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 10月 曹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等。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 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
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刘备入川。
212年 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 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 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 4月 刘备称帝。刘备伐吴。
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 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司马懿。
五、怎么讲初中历史18课三国鼎立
【课程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 操
刘 备
孙 权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赤壁古战场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不少同学通过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对三国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可在全班或学习小组内组织一次三国成语或三国故事赛讲会。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曹操的画像 曹操的京剧脸谱
3.用区位图示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形势。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4.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六、初一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2、理解三国鼎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 分辨能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2)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一、官渡之战:1、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曹操占据 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 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2、经过:________年,_________率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_______.曹军只有三四万人,___________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___________.3、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_____________的基础.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割据江东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2、经过: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3、意义:赤壁之战奠定了_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背景:赤壁之战后,_____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__________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_废掉汉献帝的,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定都_________;221年,_________在_________称帝,史称______________;222年,________称王,国号_________,后定都__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_______业兴旺,吴国__________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1、曹操为了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哪些措施?政治上“挟xie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一些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课堂延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课堂延伸】结合课本内容,请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6、“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 )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东晋7、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8、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三国鼎立。
- 上一篇
漂洋过海来看你苏芒原型 漂洋过海来看你苏芒的扮演者是谁_苏芒扮演者王丽坤个人资料,漂洋过海来看你苏芒的扮演者是谁_苏芒扮演者王丽坤个人资料
漂洋过海来看你苏芒的扮演者是谁_苏芒扮演者王丽坤个人资料,漂洋过海来看你苏芒的扮演者是谁_苏芒扮演者王丽坤个人资料 漂洋过海来看你苏芒的扮演者是谁_苏芒扮演者王丽坤个人资料 姓 名:王丽坤 别
- 下一篇
啥时候用goes 英语谚语:The weakest goes to the wall 中文翻译是什么?!
英语谚语:The weake t goe to the wall 中文翻译是什么? 英语谚语:The weake t goe to the wall中文意思:适者生存。随机推荐10条英文谚语:To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