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艺术 唐代以后屡次被蛮族入主中原,是因为蛮族进化成为国家了吗?
唐代以后屡次被蛮族入主中原,是因为蛮族进化成为国家了吗?
看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唐代以后,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打败中原王朝并成功入主中原的频率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周边各族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层面与中原王朝代差逐步缩小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要谈谈产生此历史现象的原因。
政治原因首先说政治。唐朝建立后,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两代的的励精图治,相继扫平东突厥、九姓铁勒、薛延陀、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突骑施等周边部族,被各族尊奉为“天可汗”,唐朝皇帝世代承袭这个尊号。唐朝在这些蛮夷部族的领地上建立了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陇右节度、河西节度等军政一体的管理机构。
唐朝给这些地方民族的首领封官加爵,并时不时将他们请到都城长安做客,享受大唐的盛世繁华。这些少数民族的很多首领更是直接被唐朝引入中央,授予武将职位,领唐军和本部人马作战。唐朝中后期,许多地方的节度使职位也直接授予他们。
同时,唐朝初期和中期,在青藏高原和滇南云贵先后崛起了吐蕃帝国和南诏帝国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与唐朝或和或战,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往。
在唐朝对内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和对外交往周边民族政权的双重作用下,中原地区的政治体制、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间流入和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长年累月,经过百年的融合,这些影响开始在边地少数民族内部起作用。他们纷纷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将自己的原始部落制度或部落奴隶制度改造成封建制度,完成了本部族的封建化。
典型如契丹。契丹游牧于今天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上游。他们的首领在唐朝时被授予单于都护府辖下的松漠都督府都督,并经常与中原王朝的文官武将交往,契丹部族百姓还经常与中原百姓交往。久而久之,靠近汉地契丹人慢慢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开始改头换面。在唐朝灭亡的那一年,也就是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人首领。916年,
他正式带着契丹人独立建国。他不像曾经的匈奴、突厥等部族首领那样称可汗,而是直接像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那样称皇帝,并建立年号制度,建国号“契丹”。在耶律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统治下,正式建国号为“辽”。耶律阿保机父子两代对契丹的政治改造,开启了本民族的的封建化进程。

同样的事例,还有被唐朝授予“定难军节度使”一职的拓跋思恭。拓跋思恭还被唐朝皇帝赐姓“李”。他的后代李元昊在1038年反宋自立,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当然,更明显的例子,就是五代中的后唐统治者是唐末被封官的沙陀人首领。其后的后晋、后汉也是沙陀人所建立的。
总之,唐朝以后,这些边地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体制上较之于唐以前,是取得了飞跃进步了。
经济原因再说第二点经济。由于长期和农耕民族接触,这些少数民族更懂得南方的繁华富庶。屡次南下掠夺中原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抢了一票就跑,而时长期占领土地,固定化下来。典型如辽国,抢到了汉族传统领地“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颇为富庶的农耕土地,可以为辽国带来大量赋税。
为了统治这些传统汉地,辽国创造性建立“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管理契丹人,由契丹人担任。南面官管理“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由汉人担任。南北面官同时对辽国皇帝负责。同时,大量汉人官僚进入辽国政府任职。辽国成了一个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在这一行政和经济体制下,北面官以契丹法律和契丹风俗治理契丹人,南面官以汉法和汉族风俗治理汉人。经过百年发展,南北面官和辽国南北面民族差异渐渐弱化。
科技原因最后我来谈谈科技上的原因。我们知道,根据出土文物显示,最迟在西汉,马镫已被发明出来。到了南北朝和唐朝,马镫开始大规模被骑兵使用。马镫让骑兵在马上更稳了,可以手持更重的长矛大刀和穿戴更重的甲胄。骑兵从原来的的袭扰轻骑兵变成了后来的陷阵重骑兵。这对于马背上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来说简直如虎添翼。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冶铁技术的进步,与中原王朝的科技代差逐渐缩小。从前在汉代那种“一汉当五胡”的情形在唐朝很少看到了。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强度、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极少能占到便宜。
因此,经过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长达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大交流,周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代差逐步与汉族缩小,甚至文化差距都不像秦汉那样大了。由于这些原因,造成唐以后,北方蛮族数次入主中原。
各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发表评论。我是鱼尾君,了解更多请关注头条号鱼尾煮酒。
契丹(28)唐朝(129)中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