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真实图片 泸定桥的历史
泸定桥的历史
历史
泸定桥所在的地区,是四川通往西康、西藏地区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商旅甚多。
在未建桥之前,人们大都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但因为水流湍急,过河十分不易。
为了加强与康藏地区的联系,清政府决定在河谷狭窄、地势低平、水流较缓的泸定城西建造悬索桥梁。
泸定桥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次年竣工。
因为是康熙帝御批建造的,因此它又叫做“皇桥”,而民间则称之为“铁索桥”。
桥建成后,为保证安全,每天仅允许定时通行并限制同时过桥的人数。
泸定桥是一座悬索桥,跨度为101.6米,宽度为2.8米,底部距离枯水时的水面约14.5米。
桥由13条铁索组成,其中9条为底索,索间距离33厘米,上铺横木板,横木板上再铺八道纵木板作为桥面。
另外4条铁索则作为行人的扶栏。
铁索每根长127.45米,重约2.5吨,有碗口粗细,由800-900个扁环扣链而成。
桥的两岸有桥台,高20米,上为梯形,下为方形,用条石砌筑而成。
两个桥台的后面各开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铁铸就的地龙桩7根或8根,与桥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
地龙桩下面再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每根重1800斤。
泸定桥的铁索就固定在这些卧龙桩上,由桥台和桥桩的重力来共同承受桥的拉力,坚固无比。
两岸的桥台上都建有桥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蚀落井,也是官府征收过桥税费的场所。
东桥亭内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造桥的始末,西面有康熙亲自书写的“泸定桥”三字碑。
东桥亭背后还有观音阁,登临其上可俯瞰整个泸定城。
1950年,泸定城以北新建了川藏公路钢索悬桥,泸定桥已不再承担交通要道的作用。
1977年整个桥梁进行了重修,岸上还建造了陈列红军史迹的展示馆等。
扩展资料: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红4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并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1956年8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历史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长征经过的革命遗址。
1961年3月4日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7月7日重新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长征中抢夺铁索桥战役纪念地。
2016年12月,泸定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事件
飞夺泸定桥在1935年5月25日,面对国民党追兵的紧追不舍,5月26日上午,md、ze、dz、王稼祥、bl、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5月28日。

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涂上了机油,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22名红军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
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
当红军突击队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
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飞夺泸定桥战。
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gcdzg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