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贵妃和唐玄宗是什么关系 李隆基是谁_唐玄宗李隆基他为什么退位?他又是怎么死的?

火烧 2023-01-17 09:57:44 1043
李隆基是谁_唐玄宗李隆基他为什么退位?他又是怎么死的? 唐玄宗李隆基他为什么退位?他又是怎么死的?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游乐。他罢免良相张九龄,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况愈下。玄宗本不太相

李隆基是谁_唐玄宗李隆基他为什么退位?他又是怎么死的?  

唐玄宗李隆基他为什么退位?他又是怎么死的?

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游乐。

他罢免良相张九龄,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况愈下。

玄宗本不太相信鬼神之说,后来崇信方士张果,渐好神仙;并尊奉道教,企慕长生不老,以是朝野争言符瑞。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担任丞相,李林甫在位时尚可稳住朝政,杨国忠不仅没有李林甫的才干,反而纵容贪污腐败,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杨国忠与手握兵权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生冲突,安禄山决心先发制人,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

对玄宗早有不满的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李亨率一部份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隆基与陈玄礼率另一部份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太上皇,玄宗长达44年的统治告终。

扩展资料: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  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隆基

李隆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扩展资料:

李隆基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天宝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全国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 

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李隆基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隆基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

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

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

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

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权倾朝野

李显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李显的尊重,李显曾特地下诏免她对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六月,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

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公主

李隆基时期大臣?

王毛仲——一开始是李隆基的家仆,后来成为掌管全国战略资源(马匹)的官,一直是李隆基的亲信。不过后来恃骄而宠,被贬官,忧郁而死。

姚崇——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圆滑,但非常有才,人称“救时宰相”,帮助玄宗前期治理国家起重大作用。

宋璟——宰相,姚崇下台后,宋璟上台。他为人严谨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什么事情都刚正不阿,经常给玄宗提意见,比较像魏征。他也有不近人情地方,像宋璟曾说过最讨厌那些罪犯申辩(因为他感觉有很多罪犯都是偷奸耍滑),所以他还下了一个令,就是不许犯罪的人员进行申诉,这样的影响不说可知。

张说——宰相,(好像是在宋璟之后,记不清了)。也是一个不错的宰相,比较有才,不过功利心有较强,对他的儿子女婿都比较照顾。就是在他当宰相的时期,玄宗完成了泰山封禅。

张九龄——宰相,玄宗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开元盛世在他为相时达到顶峰,一开始很受玄宗敬重,不过最后被李林甫用奸计赶下台。

李林甫——宰相,和张九龄同时为相,文化底子比较不好。一开始一直隐忍让着张九龄,不过后来结交武惠妃,排挤张九龄下台。之后,李林甫为相近20年,他不断地打击异己,坑害贤良。不过他为相的时候,朝政只是缓缓下坡比没有到无可救药的程度,毕竟李林甫为官多年,有不少政治经验。

杨国忠——宰相,李林甫之后为相。为人狡猾,而且不学无术,喜欢敛财。当上宰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杨国忠还不会缓和朝中大臣和边疆大将的关系,一直向玄宗说安禄山会反。安史之乱爆发,杨国忠的责任也占不少。

杨贵妃和唐玄宗是什么关系 李隆基是谁_唐玄宗李隆基他为什么退位?他又是怎么死的?

高力士——唐玄宗身边的大宦官,还曾被拜为大将军。文学作品中,高力士的形象往往是奸诈的。不过史书上或者是在唐朝时,高力士的形象一直还不错,他对玄宗一直很忠心,不离不弃,在唐玄宗死不久,高力士得到消息也悲愤而死。而起比较有才,史书记载,高力士也是弓马娴熟。

王忠嗣,大将。曾经身兼三方(还是四方,忘了)节度使,对吐蕃的战争中,立下不少功勋。不过因为和太子走的近,被玄宗猜忌,最后贬官,忧郁而死。

哥舒翰,节度使。胡人,主要主要负责对吐蕃的战争,也是战功赫赫。当时有首诗好像就是歌颂他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前半生比较好,不过最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奉命守潼关,最后兵败,投降给了安禄山,给他人生抹上了一个污点。

高仙芝,节度使。本是高句丽人,主要负责西域地区。也算是名将,不过在和大食(阿拉伯)争夺中亚的怛罗斯之战中战败,从此唐军退出中亚地区。在安史之乱时,去洛阳指挥,不过最后被宦官诬陷而死。

李隆基时期还有很多大臣,以上是典型的几位。 我也只是把我知道的说了一下。

李隆基怎么当上皇帝的

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李隆基是怎么登基的?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

李隆基简介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

太平公主名字和年龄历史上的太平公主名字不详,“太平”只是 她的一个封号。

历史上的太平公主年龄也不详,只能根据她最小的一个哥哥李旦 的年龄来推算。李旦生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太平公主第一次 结婚是在公元681年,作为皇帝的女儿,婚龄不会小于16岁,大于20 岁。那年,李旦21岁。就是说,她出嫁时的年龄在16岁至20岁之间。 推算起来,她大约生于公元663年至667年。太平公主死于公元713年, 大约活到46岁至50岁。

关于她的相貌史书上讲,太平公主的相貌是“丰硕,方额广颐”。 意思是说,太平公主长得丰满强壮,宽额大脸。唐代以丰满为美,在 当时太平公主算是一个美人了。

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强壮的。据史书上说, 在废掉韦后时所立的16岁的殇帝李重茂时,是太平公主走到殇帝宝座 前,用手把殇帝从座位上提溜下来的。一个16岁的男孩子体重最轻也 得近百斤,可见她的个子不矮,力气也不一般。这与电视剧里的那个 清秀飘逸、娇好艳丽的太平公主是不一样的。

关于太平公主的幼年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的一个女儿,史书上 讲武氏对太平公主非常宠爱。但是由于武氏家族是一个小族,不太守 礼法,所以太平公主在小时候曾遭到她表哥的强奸。这个事情出了以 后,武则天就把自己这个外甥给处死了。当时,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 人与高宗也有一些暖昧关系。太平公主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境中, 对她以后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

关于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电视剧里对太平公主的爱情婚姻进行 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以表现太平公主忠于感情的高尚人格和为纯洁爱 情苦苦相争相守的动人情感。然而,历史上的太平公主的婚姻却不是 这样。 当太平公主情窦初开时,便穿着男人的衣装为父母表演歌舞。唐 高宗看出了女儿的心思,于是开始为女儿物色丈夫。

唐代社会是从一个世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转变的一个时期,讲究出 身的风气在唐初仍很盛行,皇族间、贵族间相互联姻更是成为一种政 治需要。按照唐初皇族婚嫁择婿的标准,高宗看中了光禄卿薛曜之子 薛绍。薛氏是一个大族,薛绍母亲也是公主。出于“李薛联姻”的政 治需要,太平公主遵从父命嫁给了薛绍。

嫁给薛绍的时候,婚礼非常盛大,极其豪华。当时,婚礼是借了 万年县的县衙作婚馆,由于县衙的大门较窄,车辆太多无法通行,就 把县衙的墙给推倒,让婚车通行。由于婚礼在晚上举行,沿路燃满了 火烛,以至于把兴安门到万年县衙路边的槐树都给烧死了。

这第一次婚姻共持续七年,生有二男二女。

关于薛绍之死史书上对薛绍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参与了 诸王反对武则天称帝而被武则天杀掉的:另一种是说他“谋反”的罪 名是遭到诬告,被武则天杀掉的。

对此《资治通鉴》卷二零四是这样记载的:“绍以太平公主故, 杖一百,饿死于狱。”

关于太平公主的第二次婚姻太平公主的第二次婚姻发生在武则天 称帝前不久。由于这时候高宗已死,武则天为了称帝,她就想用自己 女儿的婚姻来做政治文章。武氏家族是一个小姓,武则天非常厌恶自 己低微的出身。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她不惜编造自己母亲是隋朝贵 族。而此时,她要称帝,她不再需要与薛氏家族联姻,为了巩固武氏 家庭,她就需要把李姓皇帝的女儿与武氏家族联姻。为了达到这个目 的,她首先杀了姓薛的女婿,然后开始物色姓武的女婿。

武则天看中了自己的侄子武攸暨,可是武攸暨已有妻室,于是她 就把武攸暨的妻子暗杀了,然后把太平公主嫁给了武攸暨。电视剧里 把太平公主第二个丈夫称为武攸嗣,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

武攸暨后来官做得挺大,但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他比太平公 主早一年离世,死于公元712年。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共生有二男一女。

关于太平公主对自己两次婚姻的态度

历史上太平公主的两次婚姻,可以说都是“政治婚姻”。第一次 婚姻是“李薛联姻”的结果,第二次婚姻是“李武联姻”的结果。两 次婚姻要了两个人的命。从史书记载来看,无论是遵从父命的第一次 婚姻,还是遵从母命、充满血腥的第二次婚姻,她都过得从从容容、 心安理得。

关于太平公主的生活据史书记载,太平公主的生活是很奢侈的。 特别是她掌握了权力以后,更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她的土地庄园 遍布京畿地区,所用器物,大多从江南、巴蜀和岭南地区购买,为她 运送货物的车辆络绎不绝;绮罗宝帐、乘舆车马以及倡优乐舞,可同 宫廷相比;家中的侍儿、苍头等驱使奴婢,就有一千多人;专门为她 供应狗马、玩好和山珍海味的州县,多不胜数。在私生活上,她并不 检点。《旧唐书》明确记载她与一个和尚通奸。这个名叫惠范的和尚 家产丰厚,善于巴结权贵。太平公主后来依仗权势奏请他为圣善寺的 寺主,封为三品官职,使他的贸易货物充斥于江南和巴蜀一带。武则 天晚年的时候,太平公主还把张昌宗推荐给了武则天,成为武则天晚 年时候的一个男宠。后来,张昌宗和张易之在宫内的势力很大。

关于太平公主与政治在武则天时候,太平公主基本上是收敛的, 但在武则天临终之前以及死后,她却大露峥嵘。神龙云年(公元705 年),武则天重病不起,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深感朝不保夕,密谋反 叛。太平公主参与了诛杀二张的政变。后被加号为镇国太平公主。当 韦后与安乐公主为争权毒死了中宗以后,太平公主又参与了李隆基诛 杀韦后一伙的政变。从此,太平公主权倾天下,不可一世,加封至万 户,三子封王。睿宗一时对她言听计从。当时朝中的七个宰相,就有 五个出于公主之门。掌管禁军的将军常元楷、李慈等人,经常私自谒 见公主。

关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关系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睿 宗)李旦的第三个孩子。先被封为楚王,后被封为临淄王。太平公主 在诛杀韦皇后一伙前后,与李隆基的关系是不错的;李隆基也借助太 平公主的力量壮大自己。后来,唐睿宗将李隆基立为太子时,引起了 太平公主的不满——李隆基成为太平公主新的政敌。她认为,李隆 基精明干练,恐怕对自己在政治上不利,打算立一位软弱无能的人为 太子,这样自己就可以长久专权。于是她指使心腹制造流言蜚语,在 太子身边安插亲信,监视太子的行动。甚至亲自拦住上朝的宰相,要 求他们废立太子。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结党营私活动,李隆基深 感不安,姑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关于太平公主之死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下诏传位太 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太平公主见大势已去,企图作 最后挣扎。图谋废立。并勾结宫人元氏,在御膳中下毒,打算毒死李 隆基。这些阴谋均没有得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 突然起事,与亲信率家兵三百余人,首先杀了太平公主安插在身边的 朋党,然后追捕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惊恐万状,先逃入南山寺,三日 后返回家中,被李隆基赐死。

简评唐初的“女人当政”现象自武则天掌权开始,相继出现了武 则天、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一批政治上极有权势 的女强人。在某些时候,她们甚至取得了左右天下的权力和地位。这 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唐朝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很开放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才,无论是 男是女,社会都能够给与承认。二是唐朝初期的政权是继承北方少数 民族建立起的政权,受胡族和胡人文化的影响很深。少数民族的一大 特征是妇女受约束少,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高。贵族更是如此。

然而,传统的男性为主的社会和礼法对妇女参政的压力还是很大, 武则天的称帝就面临着很大的反对势力,所以,她不惜建立酷吏制度 来维护女性当权的成功。

太平公主之死与“女人干政”时代的终结

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女人”,她也想效法母 后和韦后,但是她无法达到目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自从武则天 称帝、韦后当权后,当时的朝野上下对女人干政有一种本能的警惕。 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较量中,除了李隆基本人的雄才大略外,朝野 上下这种本能的警惕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太平公主在当时的政治气候 下,滋长了疯狂的政治权力欲,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在 太平公主死了以后,唐代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女人干政”的现象。

唐玄宗的故事

晚年的唐玄宗不仅重用坏人,而且特别贪恋女色。他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在天宝三年死了,他就把他儿子寿王的妃子杨氏霸占过来,取名太真,封为贵妃。接着又给杨贵妃的父亲、叔父、两个堂兄都升了大官,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接到京城长安居住。杨贵妃还有个堂兄叫杨钊,原先在四川当县尉(县令的助手)。有一年,杨钊受四川地方长官的委托,带了大量名贵特产,进京结交杨贵妃一家。杨氏姊妹引着杨钊来见玄宗,玄宗便把杨钊留在皇宫里当差[这里念chāi],不久就把他提升为禁军的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参谋)。从此,杨贵妃全家受到唐玄宗无比的恩宠,一个个都成了显贵的人物。

有了杨贵妃陪伴,唐玄宗更加纵情享乐,过着异常奢侈豪华的生活。他们吃一顿饭,山珍海味总要有几十盘菜。一盘菜的价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那些皇亲国戚,都争着向皇帝和贵妃进献价值最昂贵的食品,一次进献也是几十盘、上百盘的。皇宫里设立了“检校进食使”的官职,专门负责评比各家食品的精美程度。有一次,一位公主进食,从公主府第到皇宫的路上,几百个少年拿着棍棒在前面吆喝开路,军官们骑着马在两旁警卫巡行,差役们抬着一个个食物盒子,列队行进。老百姓和一般官员们见了,得赶快让路、躲避,不然,就要挨棍棒,受处罚。唐玄宗把杨贵妃住的地方叫作“贵妃院”。专门给贵妃院制作衣料的丝织匠和绣花匠,就有七百人之多。

官员们把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奇珍异宝、名贵服饰和新奇玩艺,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贡献给杨贵妃和唐玄宗。凡是贡献最多最好的人都升了官,或者从地方上调到长安来作京官。

杨贵妃想要什么东西,玄宗一声令下,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弄来。有一年夏初,杨贵妃忽然想吃生荔枝。荔枝产在岭南(今广东省)和川东(今四川省东部),离长安几千里,那时候最快的运输工具是马。这命令一传下去,地方官员就派出最善于骑马的人,骑上最快的马,从生产地带着荔枝,一站一站地换人换马,接力传送。生荔枝很快被送进了长安皇宫里面,剥开一尝,颜色和味道都还保持着新鲜,一点没变。至于浪费了多少钱财,累坏了多少人,跑坏了多少马,唐玄宗自然不会计较的。

从自杨贵妃进得宫来,唐玄宗没日没夜地吃喝玩乐,一刻也离不开她。有一天早晨,杨贵妃因事触犯了玄宗,玄宗一气之下,叫人把她送到了她哥哥家里。可是这一来,玄宗立刻显得六神无主,丢魂失魄,吃不下饭,也没心思玩了。想把杨贵妃接回宫来,又不好意思。大宦官高力士摸透了玄宗的心思,提出把贵妃院里储存的东西,统统装车送到杨贵妃哥哥家里去,给杨贵妃使用。玄宗一听,正好下台阶,就欣然同意,并且亲自把自己吃的“御膳”分出一部分,派人一起送给贵妃吃,表示和好。到了晚上,索性把杨贵妃接回宫里。打这以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更是百般顺从和宠爱。他的皇后、妃子一大群,宫中美女几千人,他都一概不理,心中只有一个杨贵妃,真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啊!

唐玄宗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guó]国夫人,对她们也是十分宠爱。他甚至打破君臣之间的规矩,不叫他们的名字,亲昵〔nì〕地称他们为“姨”。他们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在他们面前,连公主也不敢坐。杨家的势力压倒了满朝的人。凡是杨氏兄弟姊妹要办的事情,官员们不敢说半个不字。那些吹牛拍马想向上爬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到杨家送贿赂,杨氏各家的门口像市场一样热闹。送贿赂必须五家(杨贵妃的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一起送,多少都一样,不许有轻有重。唐玄宗给赏赐,也是五家一起赏,赏得一样多。

杨家兄弟姊妹,在京城里建筑了许多豪华的府第,一个比一个人建筑得富丽堂皇。光是盖一个厅堂,就要花费千万钱。当时,一担米还不到二百钱呢。一次,虢国夫人看到一条街上有处地方,位置特别好,想要在这里建造一座府第,可别人已经在这里盖上房子。她就带领一帮人闯进这户人家,拆毁了这所房子,然后盖上自己的新房。杨氏一家仗着唐玄宗的宠爱,就是这样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杨贵妃的堂兄杨钊,因为亲属关系比较远一些,所以开始的时候,唐玄宗只让他担任个不大的官职。可他精于赌博,又很会迎合唐玄宗的心意。每逢玄宗玩赌博游戏的时候,他就在一旁计算输赢,管理筹码,做得分毫不差。唐玄宗越来越喜欢他,打算提拔他。杨钊乘机讨好说,自己的名字“钊”字,是由“金”“刀”二字组成的,这“刀”字有些冒犯皇上,请求改个名字。玄宗一听满心欢喜,更认为杨钊对自己一片忠心,就让他改名叫杨国忠。杨国忠到长安的第三年,玄宗提升他当了京兆尹、御史大夫(中央最高监察官),还兼了二十多个其他的重要职务。

杨国忠当了高官,大权在握,就放肆地胡作非为起来。谁要是对他吹牛拍马,跟他一条心,他就给谁好处;谁要是不附和他,不奉承他,他就排挤、打击。有一年,关中地区接连发生了水灾和旱灾,大部分农作物都死了。消息传来,唐玄宗也有些发愁。杨国忠却叫人拔了些长得好的禾苗拿给玄宗看,他说:“虽说有些灾害,可没什么关系,您看,这些庄稼不是都长得挺好吗?”玄宗信以为真,再也不过问灾情了。然后,杨国忠又反过来诬陷发生天灾是京兆尹李岘(xiàn,这时候杨国忠已经不担任京兆尹了)的责任,把李岘贬到外地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官说了点水灾的真实情况,杨国忠就来个杀鸡给猴看,问了这个官员的罪。这一来,朝廷上下,谁也不敢谈论灾害的事了。

有一年,唐玄宗要发兵去侵掠西南边境的南诏国(在今云南省境内),杨国忠推荐自己的亲信鲜于仲通担任统帅,带兵八万去跟南诏打仗,结果唐军牺牲了六万人。杨国忠却谎报军情,把失败说成战胜,欺骗唐玄宗,还替鲜于仲通邀功请赏。接着,他又派了另一个将领统率七万唐军去征伐南诏,结果也吃了大败仗。杨国忠又假传捷报,说是打了大胜仗。就这样,一次接一次地对南诏用兵,唐朝军队先后一共损失了将近二十万人。对这种不义的战争,奸臣们都附和杨国忠,跟着他弄虚作假;正直的臣子十分气愤,却敢怒而不敢言。为战争出钱出力牺牲性命的老百姓,都怨声载道。喜欢炫耀武功而又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唐玄宗,还真的以为唐军打了许多胜仗呢。

杨国忠还是个贪得无厌的财迷。他残酷地剥削着老百姓,聚敛了成千累万的巨额财产。他家里光是用双丝织成的细绢,就有三千万匹。要是按当时全国人口均分,每人能分到半匹多呢。

对杨国忠这样的人,唐玄宗越来越宠爱和信任。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林甫一死,玄宗立即提升杨国忠当了宰相,还兼任四十多个其他的职务。

由于出了一个杨贵妃,杨氏一家煊赫一时,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时,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封建社会本来是重男轻女的,这歌谣却说,生了男孩子且莫喜欢,生了女孩子不用悲叹,你们看,杨家不就是因为有了个女孩子,才门庭光大了吗?

李隆基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说太平公主收拾掉太子和其他乱臣贼子后,太平公主让他当上皇帝的?错矣!情节如下: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 唐玄宗李隆基 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