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国情状况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国情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是个烂摊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
1. 工业基础薄弱:
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本集中在上海。
我国什么都不能造。
连火柴、元钉都不能造。
一切都是“泊来品”,洋货占领中国市场,什么都是洋的。
949年我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4.7万吨,煤6000多万吨。
发电量30万千瓦。
汽车业,最大的一家工厂是长春的汽车大修厂,几百人。
2. 原始的农业: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2亿多吨。
由于连年兵慌马乱,土地大量荒芜,水土流失。
沙漠四起,没有任何水利设施。
亩产只有几十斤,许多地区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许多地区刀耕火种。
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
3. 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
从1840年到各解放区解放前夕,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黑暗剥削,5亿多农民一无所有,再加上连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灾荒四起,流民遍地,饿殍遍野,人相食。
新中国经历了六个大的历史时期:
1. 人民政权建立巩固,恢复时期。

2. 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4.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5. 拨乱反正时期。
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扩展资料:
正确处理国家工业化建设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是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
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md明确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总的看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是高度重视的,提出了不少闪耀着真理光辉的思想观点,并积极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取得的成就,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扩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拥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积累的经验,为我们今天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所形成的光辉思想,则是我们党和政府进行民生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与实践-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