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一统江山刘伯温谁写的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何朱元璋才封他個誠意伯?

火烧 2021-09-09 07:53:58 1044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何朱元璋才封他個誠意伯? 同樣都是謀士出身,都以精通百家、智謀出眾聞名,又都受到主公的讚賞,因而劉伯溫和諸葛亮常被後人相提並論,被視為「智囊」的象徵。但兩人在主公那裡
一统江山刘伯温谁写的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何朱元璋才封他個誠意伯?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何朱元璋才封他個誠意伯?  

同樣都是謀士出身,都以精通百家、智謀出眾聞名,又都受到主公的讚賞,因而劉伯溫和諸葛亮常被後人相提並論,被視為「智囊」的象徵。
但兩人在主公那裡得到的待遇卻完全不同。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執掌朝中大權,真正的國之重臣。
劉伯溫卻只有個誠意伯的爵位,大明剛建立時的職務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時的實職是弘文館學士,身份是有,可要說實權就沒有多少了。
別說與諸葛亮相比,就是與同一時期的李善長、徐達、胡惟庸等人比起來,劉伯溫的地位也寒酸得很。
明朝給功勛大臣的正式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等,伯在最後。
為什麼朱元璋對劉伯溫會這麼吝嗇呢?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劉伯溫的貢獻並沒有那麼大,「一統江山劉伯溫」是種誇張的說法;二是因為劉伯溫是浙江人,不是朱元璋的老鄉;三是因為劉伯溫早已看出朱元璋的性情,有意避禍,多次推拒朱元璋的封賞。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的確很厲害,但他投奔朱元璋的時間太晚了,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距離朱元璋加入義軍已經過了8年,朱元璋已成氣候,班子都組建好了,並且已經打下南京,建立了以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成為一方霸主。
換言之,劉伯溫對於朱元璋來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兩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雖然後來劉伯溫出謀劃策,為朱元璋平定張士誠、陳友諒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並參與北伐中原、滅元興明等軍事大計,但始終是差著那麼點意思。
何況,那時朱元璋文有李善長、胡惟庸等,武有徐達、常遇春等,人才濟濟,許多策略也不是劉伯溫一人定下來的,而是經過整個集團的商討,劉伯溫在其中並不是那麼明顯。
儘管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其實這不過是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客套話。張良(字子房)遇上劉邦時,劉邦只是剛起義的小首領,大漢基業是他們一起創建的。劉伯溫半路才加入,在朱元璋心裡只能算第二梯隊的元老。
所以,並不是劉伯溫沒有本事,純粹是他來得太晚了,沒有趕上黃金期。
諸葛亮與一窮二白的劉備相遇,這時候他有機會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定下蜀漢發展的路線,而朱元璋基業的框架都打好了,劉伯溫只能在這個框架之內發展,作為執行者,他的表現有限。
並且他還不是朱元璋的老鄉。
朱元璋手下有兩大集團: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淮西集團是他的老鄉,為他的事業打下最初的基礎,推著他走上更高的位置,「淮西二十四將」更是立下戰功無數,徐達、湯和、常遇春都是其中之一。
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投桃報李,對出身淮西的臣子們十分優待,可以說這些人才是他真正的心腹。他對李善長、胡惟庸如此信任,和他們都是淮西老鄉有很大關係。
劉伯溫則出身浙東,是浙東集團的代表人物,這個集團里大部分人是中、後期才投來的,兩者當然不可能是一樣的待遇。
朱元璋對浙東集團始終報有警惕,可他沒想到,最終給他帶來麻煩的不是他有意疏遠的外鄉人,而是他的淮西集團。
這真是老鄉見老鄉,背後開一槍。
不過朱元璋對劉伯溫並沒有太過忽視,李善長告老還鄉後,朱元璋曾對劉伯溫提過想讓他當丞相,劉伯溫以自己過於嫉惡如仇、不耐煩處理雜事為由婉拒了,朱元璋也沒有堅持。
由此可見,他雖然認可劉伯溫的才能,卻有所顧忌,不願真的重用劉伯溫。
劉伯溫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才會推拒丞相之位,後來還用辭官向朱元璋證明自己沒有異心。
為了更保險,他以修道為名遠離朝堂,在民間留下許多神奇的傳說。慢慢地,人們就將他神化了,還有了「燒餅歌」的傳聞,說他有預知的能力。
儘管劉伯溫如此謹慎小心,但外界依然猜測他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而且是很高明的借刀殺人,裝糊塗由著胡惟庸毒殺劉伯溫,只是不知真假。
總之,朱元璋封劉伯溫為誠意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劉伯溫的貢獻並沒有後人想像的那麼大,二是劉伯溫並非出身淮西,三是劉伯溫本人有意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