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襄阳地理位置重要性 从襄阳的战略位置来看,关羽为什么能够「 ”威震华夏”?
从襄阳的战略位置来看,关羽为什么能够「 ”威震华夏”? 公元219年,刘备即位汉中王,荆州的关羽领前将军、假节钺。随之不久,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樊城、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时「 ”威震华夏”,曹操
从襄阳的战略位置来看,关羽为什么能够「 ”威震华夏”?

公元219年,刘备即位汉中王,荆州的关羽领前将军、假节钺。随之不久,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樊城、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时「 ”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芒。 (武圣—关羽) 历史上能征善战的名将并不少,关羽的军事才能并排不上第一档,但是二十四史中被冠以「 ”威震华夏”之名的,却仅有关羽一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切要先从襄阳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 襄阳的地理位置 先来看一张图: (襄阳的位置) 这张图是汉末至三国时期,中国大地上主要城市的大致分布图,红笔圈起来的正是襄阳城。可以看出,襄阳城刚好位于整张地图的正中心,东西贯通、南北贯通都要经过襄阳,四周的重要道路全都汇集于此。 接下来,我们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一个个来分析,襄阳的位置到底有多重要。 一、往东 (襄阳往东——三国) 襄阳往东的道路只有一条,北面是桐柏山,南面是大洪山,两山之间的道路狭长崎岖。这条道路从蔡阳到达随州,再从随州到达安陆。 若从安陆往南,则可到达江夏重镇(今属武汉),若往北,则是江淮平原与长江流域连接的重要通道(今大悟县)。这里有著名的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明末义军将领李自成、张献忠会合后,曾星夜破关,进军鄂州,吓得明将左良玉拔营逃窜。 (义阳三关——现代) 往北通过义阳三关后,便可达到固始(今属信阳市),再往西就是三国的另一战略要地——寿春,玩过《三国志》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寿春绞肉机”的说法,三国后期魏吴交战的主战场几乎都在此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往南 (襄阳往南——三国) 从襄阳往南看,左边是荆山,右边是大洪山,同样是只有一条通道。通过宜城,可直接到达荆州腹地,直抵江陵,往东,即是广袤的江汉平原。 从江陵往西的话,扼守夷陵(今宜昌)要道,就能直接把四川出川的三峡门口给封锁了。刘备伐吴就是在夷陵败给陆逊,从而退守白帝城一命呜呼。 从江陵往东,则是整个江汉平原。同时,自西北方向而来的汉水,在襄阳这里朝东南方向流去。顺着这条河流,可以运输大量的军队和物资,顺流而下,直取鄂州,进而征服整个江汉平原。 (襄阳往南——现代) 这下知道《神雕侠侣》中郭靖为什么死守襄阳了吧,襄阳一破,蒙古大军可以水陆并进攻取江汉平原,同时封锁四川和江南的联系。毫不夸张的地说,南宋的防御体系均系于襄阳一城。同样的,南方的势力如果想北上「 ”问鼎中原”,襄阳也是绕不开的一座「 ”桥头堡”。 三、往西 (襄阳往西——三国) 从襄阳往西看,先北上,走宛城以西,在伏牛山和秦岭南麓之间同样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经过此道,可以到达大名鼎鼎的武关、商洛,出了秦岭山区,便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了,到达关中平原就可以兵临潼关、剑指长安了。 (襄阳往西——现代) 同时,西北方向的汉中也可以沿着汉水顺流而下到达襄阳,若襄阳失守,则江南不保。 这里可以参考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的争斗。楚人若想攻秦,只能走武关这一条路,因为如果他们选择水路,则必须经过十堰、安康,逆流而上,简直是不可能的。而秦人若伐楚,就可以开开心心地水陆并进了,陆路出武关,水路则从汉中走汉水顺流而下,两路一起威胁荆楚之地。 其实诸葛亮死后,蜀国的蒋琬也曾想过汉水这条路,但是有人进谏,万一失败就要面临逆流而上的困境,太过危险,便没有采用。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三国志》 四、往北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往北,也是关羽「 ”威震华夏”中「 ”华夏”的方向。 (襄阳往北——三国) 诸葛亮在其隆中对中曾有过一段两路出兵的计划: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其中荆州一路「 ”以向宛、洛”,正是襄阳往北的路线之一。襄阳以北是宛城(今南阳),继续向北,可达到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拿下虎牢关则东汉故都洛阳就会不攻自破,这也是为什么董卓在虎牢关受挫之后选择火烧洛阳、迁都长安的原因。 襄阳往北的另一条路就更厉害了,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一样的,只有一条道路,经过这条道路,便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原腹地,也即是「 ”华夏”。 (襄阳往北——现代) 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刘表把刘备安排在新野驻扎了吧,新野是宛城方向和中原方向进攻襄阳的必经之路,刘表把刘备放在这里,其实就是把他当作个「 ”肉盾”,抵挡一部分来自曹操的冲击,也正是应了郭嘉那句对刘表的评价: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三国志》 总结: (襄阳战略位置简图,蓝线为汉水流向) 所以综上,襄阳就是一个十足的「 ”四战之地”,用诸葛亮的一句话: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威震华夏 明白了襄阳的战略位置,关羽因何威震华夏就很容易理解了。 假设关羽取得了襄樊之战的胜利,南阳盆地就唾手可得,进而整个中原大地都将暴露在关羽的兵锋之下。 若在此时,汉中的刘备和上庸的刘封及时策应关羽,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与关羽在南阳平原会师,那么曹操的中原大地将面临任人宰割的危险。如若会师之后能拿下洛阳,则将彻底切断关中平原和中原大地的联系,曹魏势力将不攻自破,唯有退居河北,以求自保。 (刘备、关羽模拟会师路线) 所以,整个「 ”华夏”的安危都系于襄樊之战的胜负结果,再加上前期关羽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曹操被吓得想要迁都,因此我们的二爷便被冠上了「 ”威震华夏”的名号。 读史有感 自古兵法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如能占尽地理优势,便能在战略上占得先机,扭转天时方面的劣势。 关羽也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他试图通过襄樊战争的胜利来取得占得地利,从而完成《隆中对》的军事设想。 但是关羽虽明白地利之重要,但是却忽略地利之后的那一句话——地利不如人和。同盟友不和也就罢了,最后还让自己人给端了老巢,关键最后离他最近的援军还不来救他。 (关羽) 即便能威震华夏,抢占地利,如若不得人和,依旧难逃一败涂地的下场,悲哉二爷、惜哉二爷!
很赞哦! (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