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师出有名意思 何为师出有名?看古代那些著名战书
何为师出有名?看古代那些著名战书 元太祖十年,成吉思汗派使臣与商队共四百五十人,携骆驼五百匹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出使花剌子模国,欲缔结通商贸易协定,商队行至讹答剌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总督见

何为师出有名?看古代那些著名战书
元太祖十年,成吉思汗派使臣与商队共四百五十人,携骆驼五百匹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出使花剌子模国,欲缔结通商贸易协定,商队行至讹答剌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总督见财起意,诬指商队为间谍,上报国王摩诃末屠杀之,侵吞商品与骆驼。 成吉思汗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断贸易,争取和平解决,派出使臣,致书摩诃末责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摩诃末置若罔闻,杀死正使,又剃光两位副使胡须,押送出境,于是成吉思汗决定武力征伐花剌子模,给对方发出的战书只有五个字「 ”尔要战!便战!” 这封堪称战争史上最短、最霸气的战书,言简意赅、气势磅礴,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有精彩描述,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写战书的人是赫赫有名的耶律楚材,先后辅佐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以儒家治国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据说当时在给花剌子模国写战书时,耶律楚材先是洋洋洒洒地写了篇文采斐然的战书,从三皇五帝说起,骈四俪六地写了一大堆,成吉思汗看后说,你这么写没有气势,你给花剌子模王说什么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他也不懂,没用,按我说的改,就几个字,于是「 ”五字战书”横空出世,蒙古将士听闻后更是士气大振,看咱们大汉这水平、这霸气,你想打,我们奉陪到底,最终蒙古军队以少胜多,灭了花剌子模国。 自古打仗讲究「 ”师出有名”,出兵得有正当的理由,兴正义之师,「 ”庶几义声昭彰,理直气壮,师出有名,火功可就矣”。另外战争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福祸,是「 ”关天大事”,所以战书的落笔轻重、着墨深浅尤为重要,一方面有的放矢,击中敌人要害;另一方面宣传正义,发动人民群众和军队支持,总之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篇讨敌檄文,也就是战书里的讨敌书,一篇是袁绍打曹操,让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以气贯长虹之势,厘列曹操劣行,布告天下,厉害之处就是字字有案可考、无懈可击,极具煽动力,曹操读后,奇迹般地治好了折磨自己的偏头痛,后曹操爱陈琳之才,纳为己用,但心里不舒服,对陈琳讲,你说你骂我就骂了,你骂我祖上干嘛? 还有一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让骆宾王写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历数武则天累累罪恶、层层揭露,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正义性,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有如贯珠、事昭理辨,据说武则天边读边笑,因为文章在尊重事实、阐述道理、遣词造句上毫无破绽,当武则天读到「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大为触动,惊问何人所写,责问宰相为什么这样的人才留不住。 虽然写的一方都输了,但若论这两篇讨敌书,笔锋所指,字字千钧,绝对是千古奇文,乍一看让人觉得发动战争的一方绝对有理有据,是正义之师,也因此,吴三桂反清,也找人写了个《奉思宗三太子伐清为明朝复仇檄文》,虽是托词巧说、欺世盗名,但绝对不能少了理论支撑,突出正义性。 当然,因交战的对象不同,战书也因人而异,就像上文成吉思汗说的,你和花剌子模谈历史、讲道理,他也不懂,我们蒙古人和他们有大仇,也不用动员,倒不如直接表达,干净利落。还有的战书看似含蓄,但绵里藏刀,极具杀伤力。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战书,上面说:「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说近来我奉皇命讨伐有罪之人,兵锋向南,荆州刺史刘琮(江东孙氏宿敌)立马投降,现训练水军八十万之众,希望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当然曹操用了夸张手法,哪有八十万军队?但三十字战书气吞万里、雄视古今,且威力无比,东吴大臣看完这封战书后大惊失色,以张昭为首的文官要员,瞬间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力主投降曹操。 所以,一般来说战书都是霸气侧漏,让我方提士气,给敌方震慑力,但也有特别温柔的战书,打仗搞得和宴请朋友一样,很有意思,我们说说春秋时代。那会打仗的都是贵族,特别讲礼仪,比如不能趁人之危,别国闹瘟灾,国主新丧、朝堂动荡等,都不能趁机攻打;另外要布阵交锋、光明磊落,不能玩阴的,对方没准备好,不能动手,宋楚泓水之战,楚军渡泓水河集结,有大臣说趁楚军渡河立足未稳之际冲杀,宋襄公不听,一直等到楚军布好军阵,才下令攻击,结果大败,宋襄公的理由是仁德之君,作战时不攻击已受伤的敌人,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虽然要亡国,仍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你看看,多有君子风度。 在这种讲究礼的战争里,双发下战书也特别文雅,晋楚城濮之战,楚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下战书说:「 ”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能否允许我们和您的军士们玩玩呢?劳烦您就在车辕之上好好欣赏,让我们也开开眼,怎么样? 晋文公看到这封战书后,让栾枝回复,栾枝回应的战书也相当谦恭温和:「 ”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说我们君侯听到您的命令了,从前楚王给予的恩惠(指晋文公当年流亡楚国,得到楚王的厚待)我们至今未忘,所以撤军至此(指晋文公率军退避三舍),您作为贵国的令尹我们尚且退让,又岂敢与楚王为敌呢?既然实在得不到您和平的命令,就请麻烦告诉你的战士们:准备好战车,忠实执行你们国君的命令,我们明日清晨会战。 两封战书,好像没有什么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味道,反而很温暖,所以士兵打仗也很有人情味,有一次,晋楚交战,晋国军队战败了撤退,一个士兵的战车坏了,停了下来,后边追他的楚国士兵追上后问:「 ”兄弟,你咋不跑啦”?晋国士兵说:「 ”我的车坏了,跑不动,我又不会修”。按说这晋国士兵是完蛋了,但追他的楚国士兵说:「 ”我看看,应该是这个地方出了问题,我帮你修。”就这样,楚国士兵帮晋晋国士兵修好了车,然后对他说:「 ”弄好了,你继续跑吧。”晋国士兵说了句「 ”谢谢啊,那你再来追。” 然后两个人又开始一个跑,一个追,跑着跑着晋国士兵的车又坏了,楚国士兵接着帮忙修,然后再追,就这样反复几次,晋国士兵终于「 ”逃”到了五十步外,那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追击的话距离超过五十步后停止,晋国士兵安全后,对楚国的士兵说了句:「 ”兄弟,谢谢啦”,一场追杀就这样在团结友好的氛围中结束了。 不过这是发生在春秋那个特定时代,大抵只要是战争带来的就是杀戮、残害和毁灭,最后再提一份战书,虽然将它列为战书有些牵强,但它带给我的力量和震撼至今仍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澎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一瞬间日寇铁蹄践踏之处,中华大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保家卫国,我们要说的是川军。 整个抗战期间,300万川军将士,这其中包含很多娃娃兵,穿一双草鞋、扛一支「 ”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抗日前线,最终死伤超过65万人,川军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平均每十五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个人走向抗日战场,全国抗战队伍中,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来自四川,也就是所说的「 ”无川不成军”,川军守了近五分之一的国土,参战人数、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在蓑衣草鞋,装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凭借顽强意志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四川人民共赴国难,四川省主席刘湘死前遗嘱:「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而一直被人讥笑缺乏军人阳刚之气的川军纵队司令唐式遵作诗明志:「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内战时唐式遵被人骂为「 ”唐瘟猪”,此时的唐司令悲歌慷慨,让人动容。 我们要讲的这封「 ”战书”是一面旗帜,也被称为「 ”死字旗”,是当年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四川学生王建堂投笔从戎,在出川抗战之际,他年迈的父亲无法亲自到县城为儿子送行,于是托人交给他一面写有「 ”死”字的旗帜,鼓励儿子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王建堂带着这面旗帜随川军踏上了抗日战场。 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 ”死”字,「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右边:「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一般这种都会写凯旋、胜利之类的话,但这面旗帜写的是「 ”死”字,「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千里赴死,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惨痛,又是何等的悲壮?多少少年出川一去不回,几多英雄无名战死沙场,所以这是一面旗帜,更是中国人民向侵略者发下的铁骨铮铮、不屈不折的战书,至今仍给我们澎湃的力量。 历史长河沧桑洗不尽,笔锋所指战书说不完,一段段历史更迭交错,一封封战书浓墨重彩,只愿世间少战争! 很赞哦!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