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威海市简介 谁是威海市的名人
谁是威海市的名人
王玉阳(1142~1217) 名处一,号玉阳,据考乡居在今乳山市冯家镇一带。
金大定八年(1168年),遇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请为弟子,从师至烟霞洞,“授以正法三十有六”。
后玉阳独去文登铁槎山(今荣成市)云光洞结庵修炼,常赤脚往来于山石荆棘,人称“铁脚仙人”。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奉诏进京为世宗皇帝讲道,凡所应对,无不时中。
世宗“延问修真之道,就御果园建道院,给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赐冠简紫衣”,玉阳皆上表辞之。
未几,恳求还山,世宗“不讳其志”,仍赐钱20万为回山盘费。
家乡道徒、百姓闻其归乡,“千百相率,前十余舍遮道欢迎,不令他适”。
玉阳遂在圣水岩结茅为庵,行道修炼,收弟子300余,创立全真教嵛山派。
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皇帝召玉阳进京,问养身之道,玉阳“以无为清静少私寡
欲为对”。
复问教法规仪治国之道,玉阳“以雅对,妙沃帝心”。
帝特赐号“体玄大师”,并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观,玉阳再辞,求还山。
帝许之,乃赐道经一藏, “绫罗绢各两千匹,月给斋厨钱二百镪”, 并牒敕圣水庵为“玉虚观”。
还山后,约集“善众门人”,“献木”、“献谷”、“施财”,“剪荆芟草,夷峻堙谷”,修建玉虚观,时为北方三大道观之一。
玉阳居玉虚观20余年,三次受帝王诏见。
卒时,“乃沐浴冠带,焚香朝礼而逝”。
生前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行世,其中《云光集》辑诗、词、歌、赋600余篇,被收入《道藏》。
王 悦(1456~1510) 字恭轩,(籍贯?威海城里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赴京游太学,不久返居乡里,致力于读书写作。
他热爱乡土,悉心调查民俗,收集佚文传说,首纂《威海卫志》一编,惜失于战乱。
王悦以威海地域的山海奇貌胜景,仿《京都赋》创作《威海赋》,对威海倍加赞美。
弘治元年(1488年)明廷有修卫志之命,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来威海,取阅卫志和诗文旧著,赞赏《威海赋》铺陈巧妙,气势磅礴,足以了解一卫之风物,堪称杰作,令载入志书。
《威海赋》遂流传于世。
弘治年间,由岁贡生任京畿县丞。
因为人疏放,不肯讨好上司,任县丞九年,辞归乡里。
明正德二年(1507年)春夏间,历游江南、中州等地名胜,将沿途所见所感,赋词作记,整理编辑成《南游录》三集。
他在后记中写道:“我与江湖似有缘,漫游何幸一周旋。
道途来往七千里,诗句吟哦二百篇。
总把名山与胜水,都收断简共残编。
奚囊倾出聊收录,为付儿童作话传。”《南游录》编成不久病故。
毕 高(1520~1563) 字士登,号月亭,威海神道口村人。
善骑射,爱读兵书,少年时即有抵抗外侮之志,手书“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贴于壁上,以自励。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袭威海卫指挥同知,后升任登州营后营把总、即墨营守备、泗洲营游击等职。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3月),升任淮扬营参将,负责扬州、仪征、泰兴、高邮、宝应、兴化一带防倭事宜。
到任后,见卫所军队纪律松弛,缺乏训练,无战斗力,便从徐州、邳县、淮阴、扬州招募剽悍兵勇2000人,从扬州卫存留班军中精选千人,组成一支抗倭军,严加操练,在淮、扬一带抗倭战斗中,屡败倭寇,功绩卓著。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7月),调任福建兴化营参将,分守中路,兼统水寨兵船,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得力助手。
是年12月,戚继光回浙江作战,倭寇乘机进犯福建, 围攻兴化城。
他率众固守。
倭寇攻城不下,围困月余。
翌年1月,倭寇假扮明兵诈开城门, 他与副使翁时器突出重围。
4月,在与倭寇作战中阵亡,赐祭葬威海钦村狮子园。
刘振民(1900.5~1938.4) 代号水子,文登界石大界石村人。
出生于农民家庭。
1932年4月,任文登二区农民协会宣传干事。
同年7月,经曹云章介绍加入gcdzg。
他利用卖文具和农民协会干事的身份,走村串校,广泛结交进步教师和学生,并积极在农民中发展组织。
1933年春,任中共文登二区区委书记。
翌年2月,任胶东特委委员。

以行医为掩护,在文登、荣成石岛一带开展党的工作,协助建立石岛党支部和新亚药房联络站。
1935年春,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
年底,参与组织和领导“一一·四”农民武装暴动,与张连珠负责指挥东路的行动,并任第三大队政委。
暴动失败,特委书记张连珠和其他领导人曹云章、程伦等人牺牲,刘振民和于得水、王亮等人带领突围出来的暴动队员,进驻昆嵛山区,建立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同国民党地方武装展开游击战。
1936年4月,刘振民主持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训练班。
同年5月,被派去延安学习,并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白区党代表会议。
1937年10月返回胶东,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工作。
1938年2月,带领中共海阳县委组织部李桂岩等3人,去即墨县国民党地方武装韩炳宸部做统战工作,被韩部扣留,受尽酷刑,宁死不屈,于同年4月被杀害。
丛禾生(1871~1940) 名涟珠,又名宝清,字禾生。
文登文城北宫村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廪生资格考入济南优级师范第一班。
翌年官费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毕业回国。
为挽救孱弱的祖国,他力主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征得烟台渔业公司总办王季樵和东海关道何秋辇赞助支持,奔波胶东十余县,发动知识分子83人,如徐镜心、谢鸿涛、马秋仪等,自费去日本留学。
后来这些人大都成为山东辛亥革命骨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5月),丛禾生 与同盟会员于春暄等在烟台创办东牟公学。
该校后来成为同盟会北方支部所在地。
同年8月,再次东渡,入日本丛禾生(1871~1940) 名涟珠,又名宝清,字禾生。
文登文城北宫村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廪生资格考入济南优级师范第一班。
翌年官费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毕业回国。
为挽救孱弱的祖国,他力主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征得烟台渔业公司总办王季樵和东海关道何秋辇赞助支持,奔波胶东十余县,发动知识分子83人,如徐镜心、谢鸿涛、马秋仪等,自费去日本留学。
后来这些人大都成为山东辛亥革命骨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5月),丛禾生 与同盟会员于春暄等在烟台创办东牟公学。
该校后来成为同盟会北方支部所在地。
同年8月,再次东渡,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1月,由胡瑛介绍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均有交往。
1907年1月, 被山东提学司电召回国,任省学务处视学员。
武昌起义爆发,他与济南同盟会员积极响应,成立山东独立联合会,被选为会员。
后因山东巡抚孙宝琦迫害革命党人,便回到文登。
1912年1月与丛琯珠等发动起义,光复文登。
复辟势力血洗文登时,他正在章子山岳父家探亲,幸免遇难。
1914年,丛禾生创办省立女二师,任校长。
后又创办曹州中学(后命名省立第六中学),任校长。
主持六中教学十余年间,适逢政局动荡,经费困难。
他倾尽全力,以校为家,惨淡经营,延聘中西学士名流如梁漱溟、王近信、张雪门、亓养斋等到校任教,把该校建设成为30年代山东中等学校的楷模。
他爱护学生,有如子弟,亲授修身课,示以修身立己之道。
有患病者,顾抚周至。
令学生组织“自治团”,自我管理卫生、自修、风纪等。
又组织“互助会”,辅助困难者,薄俸收入,多捐于此。
1926年,调任山东大学附设高中部主任。
1928年应聘为山东大学讲师,并兼重华学院学监和国文教员。
1940年病逝于文登县口子后村。
丛禾生一生淡泊,不慕仕途,专心教育,被誉为山东近代教育家。
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为表彰他同其他三位教师的功绩,立“四先生碑”以作纪念(此碑在今菏泽一中院内)。
王海将军和谷建芬也是威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