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鲁迅描写的人物有哪些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火烧 2022-10-10 08:35:42 1048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品赏析《示众》采取 现代 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整篇小说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关系上的连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品赏析

《示众》采取 现代 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整篇小说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关系上的连缀和并置。

在同一时间平台上,集聚了难以数计的人物,就其着墨的18个人物而言,他(她)们有年老年少的大致区别,有高矮胖瘦之类的粗略的形象描写,大多可以分辨出男女性别来,但是无一例外的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身份,没有性格刻画,没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我们不知道他们是道德高尚的君子,还是人格卑下的小人;我们更不会知道他们任何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因为作者的笔触从来没有伸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所熟悉的中外小说中的大多数要素被省略了。

不过,这些只有年龄、性别以及高矮胖瘦区别的人物,却都“固守”着一个共同的行为动作:“看”;也别无选择地接受着一个共同的动作行为:“被看”。

任何“看”的施动者同时也是“被看”的受动者。

小说的整篇叙述正是在“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5] (p. 4)中展开的,而中国人的看客心态也正是通过这独特的二元结构得到艺术的显现。

显然,《示众》中的人物只是全体中国人的符号代码,他(她)们包括男女老少,无论贵贱,不分贫穷与富有,他(她)们分布在东西南北的各个角落,所以没有籍贯的区别,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

看客心态是中国国民共同的病态,因此表现看客心态的《示众》需要的是人物的群像而不是个像,是人物的共性而不是个性。

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固然不能成为读者审美的对象,《示众》的审美中心是“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人物依然是小说叙述的一个要素,但典型性格的塑造却不再是其艺术运作的中心;说到底,《示众》中的任何人物不过是其独特结构的一个符号元素,“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才是其艺术创作的中心,作者正是通过这“无声”的二元对立结构言说着自己对中国人精神世界最深邃的思考,通过这个非凡的结构传达出中国国民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精神的重大命题,读者不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达到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熟悉,读者只能通过这个结构与作者对话。

 评价

鲁迅描写的人物有哪些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钱理群也给《示众》以极高的评价,他不止一次地说:“鲁迅有两篇小说是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就是《示众》。”(p. 39)但这些并没有改变《示众》被忽略被漠视的文学地位,更不能掩盖其长期被遮蔽的 历史 ,不说别的,《示众》的研究论文至今为止寥若晨星就足够说明一切。

研究者依然没有充分理解其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没有足够地理解其独异的艺术形式。

《示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当中。

采取 现代 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整篇小说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关系上的连缀和并置。

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md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