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可以被遗忘 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1.中国屈辱的历史有哪些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整个就一耻辱。
二战的南京。731部队。

建议楼主去搜下清朝历史。从道光开始看;搜二战的的日本对中国侵略这样的 就OK了
2.有哪些历史被遗忘了
留名青史的人我不多说了。
先来说说无人知晓的人。蒋先云(1902.8.17---1927.5.28)。
黄埔三杰之首。1924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陈庚,贺衷寒共称“黄埔三杰”(没听过贺衷寒这很正常,就像你没听过薛岳、孙立人一样)。
蒋先云从小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在当时1200余名考生中,蒋先云名列第一。非但如此,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蒋先云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在校期间他还潜心专研古今兵法“学术俩科,冠与全校”,无怪乎廖仲恺惊叹他是军校中最可造的人才,在中外军校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无独有偶,也许只有当年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创下的几录才可与之比肩。1927年5月28日在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
蒋先云,这颗黄埔军校最耀眼的明星,一个本可以成为共和国元勋的天才将领。如同灿烂流星划过黑暗夜空一般就这样凄美的过早的陨落了。
被蒋先云惊艳到了吗,下面看看背负骂名的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光看清史:明朝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百姓赋税沉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朝统治者顺应天意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或许你会惊讶的发现有关八旗军入关大肆屠杀汉族平民,推行血腥的“剃发易服”民族暴力压迫政策的章节几乎被全部删节!连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只字未提。
(这段历史已经被人有意掩盖了二百多年,是上世纪初由鲁迅等文化先辈从海外找回来的)王安石(你没看错,就是王安石)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变法之时,宋朝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他的事迹,甚至惊动了列宁同志,称他为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这更为他的光辉形象增光添彩。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在他身后近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中,王安石得到的评价一直不是很高,明朝有人甚至评价他为“古今第一奸人”。
同样一个人,评价的差异咋就这么大呢?(梁启超是最早为王安石平反的人)。有人平反了,有没有没被平反的。
谁呢?以后说。
光看清史你会看到明朝大兴文字狱,杀害大臣百姓;但你不会知道,清朝的文字狱有过之而无不及。
光看清史你会对康乾盛世大家赞赏。但你不会知道,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新中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值。
(《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或许你还知道那部被清史学家赞赏的《四库全书》。
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总计存书3457部,79070卷,禁毁6766部,93556卷。真不知道这是修书还是毁书。
清史的种种表现,你会明白,一部史书会大肆夸赞自己,夸大、抹黑前朝历史。所以只看《明史》《清史稿》的人,得出的结论就是明朝有如人间地狱,清朝跟天堂似的。
如果只看《元史》,南宋简直弱得没边了。中国历史上一直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元史》是明朝修的,明朝修编的《元史》的史料来源一是实录,二是《经世大典》,三是文集碑传,四是采访。《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
大多都是照抄元朝遗留下的记载,虽然时间仓促,有些史料缺失。但《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
那《清史》呢,《清史》的编撰者均受命于官方,在政治倾向上难免会丧失中立性。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清史馆曾花十余年时间编修《清史稿》,不过该书是未定稿,也因讹误较多而遭到了很多批评。
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
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反动行径却多处隐瞒,倾向性错误显而易见。对此,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
现代《清史》的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