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源于 篡改歷史,唯我獨尊,韓國人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篡改歷史,唯我獨尊,韓國人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韓國國旗—太極旗
中國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朝鮮半島的政治和文化長期以來始終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然而到目前爲止,韓國社會中卻出現了大量在我們多數人看來畸形的歷史觀,尤其近幾十年以來,韓國的有關方面將大量中國的文化遺產試圖申遺。這其中雖有網友以訛傳訛,以偏概全的成分,但這些事件折射出中韓兩國歷史觀的巨大差異是不可忽視的。下面小編試圖從歷史的角度來尋找着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古代東亞地區的國際關係與當今世界的國際關係並不是一個概念。古代的中原文明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產生較早,而且發展迅速,至秦漢後已經發展出了一個擁有巨大體量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由於缺乏中原地區的有利條件,其文明體量較小並相對落後。而由於這些小國與中原文明體量和實力上極大的不對稱,對於他們來講,最爲理性的選擇就是與大國結盟來尋求庇護。基於古代東亞的這種國際秩序,便誕生了宗藩關係。即:藩屬國國王需有宗主國冊封;藩屬國定期向宗主國朝貢;宗主國幫助藩屬國維持統治秩序。另外,基於這種宗藩關係,在東亞世界中又進一步衍生出了以中原政權這個超級大國爲“中華”的完善的“天下”秩序。而朝鮮自創立之初便奉當時的明朝爲上國,引進中原的典章制度,並和明朝一樣恪守理學的治國之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作爲明朝藩屬國的朝鮮此時對自身的定位並沒有低於中原政權,而是與之平等的“中華”,只不過體量稍小而已。
滿族八旗兵
女真人早先居住在今天我國的東北地區,長期以來處在強敵環伺的境地中。所以到十七世紀初女真人崛起之時,他們已經在長期處理多邊關係的經驗中建立起了一個多元政權,一個涵蓋了滿、蒙、漢的多民族的“天下”。所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時,“中華”的概念和原先作爲東亞普世準則的“天下”觀便發生了畸變,中原原有的華夷觀念被深刻動搖,簡單來說就是“夷”成了“華”。由此再看朝鮮,其實早在明末,出使北京的朝鮮使臣便對當時中國社會禮崩樂壞嗤之以鼻,而滿清入主中原進一步刺激了朝鮮的精英階層,認爲理學道統只有在朝鮮才得以傳承。最終演變成了朝鮮的“小中華”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