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老子除了道德经还有什么著作 道德經奧秘:人為什麼活著,有誰知道?
道德經奧秘:人為什麼活著,有誰知道? #華夏文明#我在故紙堆中找到一封信。親愛的李耳先生:您好,讀了您寫的《道德經》我心中充滿了困惑,我們這個時代尊稱您為老子,其實很多人並不懂您,也不看不懂您寫的《道

道德經奧秘:人為什麼活著,有誰知道?
#華夏文明#我在故紙堆中找到一封信。
親愛的李耳先生:
您好,讀了您寫的《道德經》我心中充滿了困惑,我們這個時代尊稱您為老子,其實很多人並不懂您,也不看不懂您寫的《道德經》。可就是這樣,您的《道德經》也變成了暢銷書,傳遍了世界各地,非常火。
您看,您寫《道德經》時也沒想到吧。我們這個時代距離您寫《道德經》時已經過去近兩千五百年了,已經不再用竹木穿繩寫字了,您寫《道德經》的用具,我們稱為竹簡,現在已經放在博物館裡供人參觀。而五千餘字的《道德經》變成書很容易,我們用比樹葉還薄的紙張來印字,用比蒼蠅還小的文字就記載下來,十頁紙就記載完畢。而理解《道德經》卻需要我們用幾千萬字來解讀。
這十頁紙內容是您對永恆宇宙之迷的探索,濃縮的是精華。我們現在的網路小說很隨便就是百萬字以上,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這就是我們這個奇怪的時代,大家關心娛樂明星,尋找情節刺激要遠大於對道的探索。
有人有億萬家財卻不幸福,有人追逐名利卻空虛寂寞。
因此,我至今有很多時候還隨著大家飄浮在虛空中,想像的虛空物質慾望的虛空中,哪怕那是夢,大家也不願意醒。
大家都為錢活著嗎?可倒下的人握著一把鈔票又有什麼用呢。
為了名氣活著嗎?可多少風光高處都飄來搖搖欲墮的哭泣。
為了一套大房子還完貸款努力活著嗎?可再大的房子能留住時間,不讓人累病老去嗎?
為了情活著嗎?多少愛換來勞燕分離,哭哭啼啼,錯愛一生。
寫這封信,就是想向您求教,人為什麼活著。
我晝思夜想,見過很多人的生生死死,有書中寫的,有我們稱為電影、電視演的,找不到答案。
遙想你騎著青牛遠去的背影,我恭請您給我一個答案,能不虛此生。
祝您旅行愉快!
《道德經》讀者
如今讀完這封信,不免感慨萬千,再寫一封送給未來的自己。
親愛的自己:
你還好嗎,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了2020年了。當你讀這封信時或許是十幾年以後,或者二十幾年以後,來回顧一下這段時間的生活吧。
在這全球抗疫的日子裡,我們國家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世界人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天,今天累計確診病人數為1792243人。這是地球人類文明史上不尋常的數字,或許這將成為世界歷史千年的大事。
這期間雖有悲傷也有很多感人的事發生,我是有很多感動的,也由衷地感覺到中華文明的力量,從抗疫成效中可以感受到,東風壓倒西風是歷史的必然,願你還記得這段時光。
人的成熟當分身體和心理精神兩部分,當人十八歲時大部分人身體成熟了,可以戀愛獨立生活了,可不是說這個人心理精神成熟了。這就如同一棵向日葵成長到足夠高,能對著太陽搖頭晃腦一樣,可最終所結的瓜子成熟與否,還不一定。或者秋天到了,也是一個成熟的瓜子也沒有。有些人活到八十八歲也不是一個精神成熟的人,不是心理健康的人。
讀《道德經》會發現,老子就是要教人精神成熟心理成熟。
人不管怎麼折騰,也逃不過生死的定命。讀《道德經》也讓我意識到,人生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尋到人生的感動,沒有真正的活過。
人為什麼活著?
你可以感悟到人生是為自己活著。
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你可以為此探索自己心中的疑問。
老子告訴我們,人的精神可以探索自然的終極奧秘,道!
這道無法用語言完全說明白,恍恍惚惚的,全在於每個人的感悟,有時需要與孤獨寂寞為伴方能悟透。最難的是突破私我的局限,《道德經》點明關鍵: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有私心,有私慾,就有憂患。忘我,無我,方有真正的大覺悟。
你可以為自己的親人愛人活著。
《道德經》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說學習水的道,幫助他人,與人和諧相處,和光同塵。
人皆有私心私慾,如何能夠理解他人難處,能成為摯友、知心愛人、慈愛父母都需要有自律精神,能體會到不爭的意義,能體悟到無為的妙處。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由著自己的喜好行事,否則好心辦壞事,害人害已。
你終究也是為社會活著。
不管你承認與否,你每天工作生活都直接間接地助推著社會,你掙到的錢並不完全屬於自己,終要回歸到社會中,你要拿錢買米面蔬菜水果間接幫助了農民,拿錢買衣服鞋子間接幫助了織布制衣製鞋工人,拿錢買樓房間接幫助了建築工人,拿錢供孩子上大學支持了國家教育事業也幫助了教師……
如此等等,慈善可以被動去做也可主動為之。《道德經》告訴我們:天地之所以長且久,以其不自生也,故長且久。
你看,連老天爺都是幫助萬物生長,自己方得以存在,長生。老子又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從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也可以證明一點,老子告訴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自然為道活著,人的存在價值,可以通過傳承知識與智慧、啟迪他人得以更高維度地實現。
少年人當體會「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中年人當反思「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老年人當感悟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至此,明白的人不必再對他多說了。
故紙堆中淘金的我
2020年4月13日
很赞哦!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