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骆驼祥子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人人都可能是駱駝祥子:爲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混不好?

火烧 2022-07-14 09:23:26 1052
人人都可能是駱駝祥子:爲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混不好? 這禮拜讀了《駱駝祥子》。說來慚愧,這雖然是初中必讀名著,但我之前並沒有看過。我是不大喜歡看中國的小說的,因爲中國的小說主人公的命運,不知爲什麼,都愁

人人都可能是駱駝祥子:爲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混不好?  

這禮拜讀了《駱駝祥子》。

說來慚愧,這雖然是初中必讀名著,但我之前並沒有看過。

骆驼祥子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人人都可能是駱駝祥子:爲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混不好?

我是不大喜歡看中國的小說的,因爲中國的小說主人公的命運,不知爲什麼,都愁雲密佈似的,沒幾個能過上好日子。

包括四大名著、《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活着》等等。

書裏的人到最後,死了,頹了、廢了,每次眼看着生活要好起來了,又被現實的涼水滅了下去。

這些書,不無透着,人死了、希望沒了,但是生活不得不繼續的無力感。

仔細讀下來,你會發現,這類書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大多建立在底層人物上。

儘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惜還是困在了原地。

貧困,就像是一個逃脫不了的宿命;出身,就像是一個命中註定的結局。

《駱駝祥子》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老舍筆下的祥子,原先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車伕,他不抽菸、不賭博、不喝酒,一點不良嗜好都沒有。

他只想拉車,以後真正地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

但是經歷了三起三落之後,祥子買車的願望全面崩盤,之後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墮落成了最下等的車伕。

那爲什麼祥子這麼努力,卻越混越差呢?

按官方的說法,這是因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按老舍的說法,祥子的個人主義,纔是罪魁禍首。

但是我卻在其中看到了祥子命中註定的悲哀。

這種悲哀不僅與個人有關,也與所處的環境有關,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置身其中。

01悲哀之一:稀缺心態

祥子的墮落,是從同意和虎妞結婚的時候開始的。

儘管百般不願意,但是他自認爲除了和虎妞結婚,沒得路選。

這看起來實在是很愚蠢的決定,但是把自己放在祥子的位置上,我又有點能理解他的選擇了。

祥子的選擇源自稀缺心態。

可以說,雖然世界上文化各異,但是窮病卻極爲相似。而稀缺心態,就是貧窮的根源。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得先理解,什麼是稀缺心態。

首先,稀缺是一種“擁有的”比“需要的”少的狀態。

舉個例子,你手上有一萬塊,但是治病要五萬;

你只有半天時間,但是領導要你趕方案,而這個方案需要一天。

這種“不夠用”的狀態,就叫稀缺狀態。

在稀缺的狀態下,我們越是缺什麼,缺的東西就越能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和執行力。

這樣的心態,我們稱之爲稀缺心態。

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眼皮子是很淺的。

比如,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前瞻性的思考應該是:

這份工作能否充分發揮我的優勢?

我能不能在這份工作上得到我想要的成長?

這家公司未來的前景和當下的競爭力如何?

我是否認可這家公司的價值理念?

但是我們在實際找工作的時候是怎樣的呢?

別人都找到好工作了,我手上就只有一個OFFER,我等不起,簽了拉到了;

房租要付不起了,先找一個工作湊合下;

管他企業什麼文化理念呢,錢多我就幹!

於是,在稀缺心態下,我們用極爲狹窄的視野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從而忽略了其他更長遠、也更重要的事情。

那個時候祥子雖然挺倒黴的,剛買的車,拉了沒多久就被當兵的搶了去,但是他偷了三匹駱駝,換了三四十塊大洋呢。

有了這些錢,祥子的腰桿子還是比別的車伕硬一些,希望倒還沒有完全落空。

所以揣着三十多塊大洋的祥子,面對虎妞的逼婚時,還能不屑地說:

我再攢攢錢,買輛新車,然後日子寬裕些,我便能娶上一清二白的媳婦,何苦娶那又黑又粗又老的虎妞!

但是等三十塊大洋也被人搶了去的時候,祥子又改主意了:

反正自己跳不出圈兒,什麼樣的娘們不能娶呢?況且虎妞還能帶幾輛車來呢(虎妞她爹劉四爺是開車廠的),幹嘛不享幾天的福?

然而,事實證明,娶了虎妞的祥子,再沒了先前的傲氣,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差。

祥子的選擇,是典型的稀缺心態帶來的結果,因爲太在乎錢和車子,所以明明不樂意,但還是娶了虎妞。

那麼,是不是隻要擁有了一輛車,祥子的稀缺心態就能得到解決?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想想吧,擁有第一輛車的祥子,是何等的風光,好像擁有了光明的未來一樣,但是車子一旦沒了,祥子便又回到了原點。

祥子的問題的關鍵,在於餘閒的匱乏。

儘管有了一輛車,但是他的儲蓄,還不能夠抵抗生活的風險。

也就是說,任何一點小小的不穩定,都會有威脅到生存於稀缺陷阱邊緣的人,因爲他們沒有足夠的餘閒吸收這些不穩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響自己的生活。

不然爲什麼到處都在說中層階級的焦慮呢?看似光鮮亮麗的人生背後,竟撐不過家中一人的一場大病。

從稀缺心態的角度看,中層階級的人們與祥子又有什麼不同?

祥子與很多人的悲劇的根源就在這裏,因爲稀缺心態導致的視野狹隘,讓我們擱置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忙於重要緊急的事情。

最後越忙越窮,越窮越忙,日子自然好不起來。

02悲哀之二:認知盲區

從鄉下來到城裏的祥子,是年輕力壯的,而且也吃得了苦,剛開始的時候,城裏凡事買體力的活,他都幹過,但最後選擇了拉車。

原因也很簡單,拉車是一件比別的體力活,更容易掙錢的事。

做別的工作收入有限,但是拉車,多了些變化和機會,在某些機遇下,能多掙點錢。

但凡祥子受過一點兒教育,也絕不會去拉車,但是他只能去拉車。

儘管如此,祥子還是很聰明的,花了兩三個月,記熟了路,練了漂亮的跑法。

再加上把人車收拾的精神漂亮,在車伕中間,祥子算得上的上等人了。

可惜,在遭受三起三落的打擊後,儘管有好心人願意給他介紹別的工作,但祥子卻說,自己什麼也不會幹,只會拉車。

這就讓我想到了之前在網上瘋傳視頻,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員工,因爲裁員沒了工作,在視頻裏哭訴:

我36歲了,我的十幾年青春都給了收費站,現在什麼也學不會了。

爲什麼會這樣呢?

當一個人在同一個圈子裏呆久了,我們的認知就會被固化,出現“認知盲區”,我們便意識不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可能性。

當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下來,包括看到周圍的人和我們過的一樣的生活,我們便很容易認爲,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況就應該是這樣。

但事實上,並沒有人逼迫我們一定要做這個,只是我們自己畫了一個圈,把自己困在那兒了。

打破認知盲區的辦法沒別的,只有學習。

可惜,很多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因爲生活的苦躺着就來了,而學習的苦,卻是要自己主動去吃的。

就像祥子,爲了賺錢,暴雨裏、烈日下、戰亂中還有夜間裏,他都能出車,可以說是很能吃苦了。

但是面對新的東西,祥子不想學,也覺得自己學不明白。

當戰爭的消息四處瘋長的時候,祥子覺得這事兒和自己沒關係,深更半夜的還出車,最後連車帶衣服的都被搶了。

當別人教他怎麼放貸款,錢生錢,祥子覺得自己學不來,還是揣着錢心裏踏實;

當別人教他怎麼立摺子,把錢存到銀行裏去,祥子覺得郵局銀行的那套行當,他看不明白,又像是騙局,小摺子上的數字,總沒有現錢拿在手上踏實。

於是在一個晚上,祥子抱着錢,走在路上就被人搶了。

等拉車走到了窮途末路,好心人要給他介紹別的工作,祥子還覺得自己只能拉車,別的都幹不了,真是又可悲又可憐。

所以說,窮人最根本的枷鎖,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乏認知。

他們看不到遠景,也看不到自己世界以外的樣子,他們的一輩子,都被眼前的事束縛住了。

03悲哀之三:個人主義

老舍說,祥子成也個人主義,敗也個人主義,在祥子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個人主義最極致的兩端。

在《駱駝祥子》中,老舍就用下面簡短的筆墨,描述了個人主義截然不同的雙重內涵:

“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人家送了多少回的殯;不知何時何地會埋其他自己來,埋其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裏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個人主義可以讓祥子爲了夢想而執着,也可以讓祥子爲了攢錢杜絕一切不良嗜好。

但是,當個人主義過了頭,就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雖然人生有追求是好的,但是每個人都在從社會中獲取資源,任何人的生存都有賴於這個社會。

若是爲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卻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一步一步地毀掉自己。

後來的祥子,爲了賺錢,甚至不惜和老弱病殘搶生意,那嘴臉像極了一條餓瘋的狗;

後來的祥子,爲了避免和小福子在一起要承擔的責任,義無反顧地拋棄了她,最後導致小福子上吊自殺。

後來的祥子,爲了錢,成了告密者,出賣了阮明。

於是,偉大的祥子死了,他的靈魂隨着他的身體,一起爛化在北平的泥土中。

其實,“個人主義”這個概念,除了老舍提到的“自私自利”之外,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單打獨鬥的人,很難通往幸福之路。

祥子就是那種凡事靠自己,絕不麻煩別人的人,平日也沒有什麼朋友。

虎妞逼婚的時候,祥子居然連一個能傾訴的人、一個能求助的人都沒有。

再包括後面,別人建議他借錢買車,他覺得欠別人人情是要還的,還靠自己省心。

如果祥子能有劉四爺的眼界,說不定也能擁有自己的車隊,做個貸車主兒,讓別人出汗,自己坐着收錢。

你可別覺得祥子能開車廠是不可能的事,事實上這件事的概率是相當大的。

就算祥子沒娶虎妞,憑藉自己的勤勞,幹上幾年,就能有兩輛車。

自己拉一輛,貸出去一輛,便能多收一份錢,再借助複利效應,開車廠是遲早的事兒。

更別說,祥子在一窮二白的時候還娶了虎妞。

虎妞帶了五百大洋回來,讓祥子開車廠,要知道虎妞打理起生意,裏裏外外那可是一把好手,但是祥子不肯,非拉車不可。

儘管上天給了祥子好幾次翻盤的機會,但是在祥子的世界裏,只有買車、拉車這兩件亙古不變的事情。

對外界的變化、發展充耳不聞,始終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圈子裏。

《駱駝祥子》看似是在批判社會黑暗和不公,但事實上,稀缺心態、認知盲區、個人主義,纔是祥子墮落的根本原因。

而這三點的背後,都是因爲缺乏耐心的緣故。稀缺,是可以腐蝕一個人的耐心的,比如:

教育的產出路徑太長,所以多幹一些搬磚型的活;

改變的產出路徑太長,所以晚上想走千條路,早上還是走老路;

健康的短期收益看不到,所以拼命透支身體,只爲了多賺一點錢。

所以不管當下的境遇如何,我們都要先變得有耐心一點,再有耐心一點,然後一點一點地讓生活更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