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ppt课件 七下历史19课ppt课件ppt课件
七下历史19课ppt课件ppt课件
1.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
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民主区域自治制度。给予每个民族平等的发展权利还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文化、民族文化。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gcdzg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gcdzg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gcdzg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古时候
前秦,前赵,北魏,辽,金夏,金,元,清,我认为很多少数民族都作出了有利于中国的事情比如说北魏,它促进了民族融合,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中华民族的人口突破3亿。但是有的少数民族也对汉人采取很不好的措施。比如蒙古人,后金的士兵让扬州变成一座死城。康乾盛世
所属年代: 清代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
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8课的资料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2、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隋朝时,惠州地区成为州郡治所所在地。
3、隋文帝统治的措施: 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的。
5、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⑴、掌握隋大运河的一个中心,两端,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洛阳 两端: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⑶、隋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 ⑷、隋大运河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6、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3、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4、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5、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驰。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6、“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有六部。
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7、《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8、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使唐朝步入鼎盛的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以及唐玄宗。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
3、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4、史称武则天有“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 5、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6、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筒车是一种可以解放人力的灌溉工具) 7、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8、以黄、绿、蓝等为基本颜色的彩陶制品叫唐三彩。
9、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5、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我国是茶的故乡) 6、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7、盛唐时期,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8、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劂势力最为强大。唐朝太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
2、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统一蒙古高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5、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6、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与今西安的唐朝小雁塔相似。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叫遣唐使。
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 2、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朋友的日本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
3、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4、玄奘,又称三藏法师。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
后编成《大唐西域记》 5、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6、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商业区。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3、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
唐初著名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
4。
3.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九课的内容提纲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 ——思想领域的争鸣(第三变)
本课主要内容:
1、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2、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孙子(孙武,军事家)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兵家(孙膑)
这里注明“第三变”是指大变革时代:政治变化: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第6课);经济变化:奴隶制生产方式转变为封建制生产方式(铁犁牛耕)(第七课);思想文化变化:思想大解放,各种治国理念提出(就是本课第九课)
4.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 (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5.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好的悬80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
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
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19、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20、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组成。 2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上。 25、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7、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8、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9、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
30、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1、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32、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均为黄色人种。 34、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35、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
6.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练习题、拓展资料,共2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
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
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
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
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 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
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
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
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 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
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
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
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
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
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
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