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菊原文及翻译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03-07 23:56:54 1044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原文_翻译及赏析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代·杜甫《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原文_翻译及赏析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代·杜甫《宿赞公房》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秋天 写景写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荒野也未能放弃禅宗。
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赏析

诗人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弃官,暂居秦州,不意遇到了谪置此地的原京师大云寺赞公,所以以“锡杖何来此”反诘起笔,表现了惊愕之情。“秋风已飒然”自然是寄情于景,以秋风述说一份不满与困苦。“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紧接“秋风”义旨,进一步渲染赞公与自己处境的萧条凄凉。对仗工整,用字精准,以“荒”“倒”二字使冷落身世传神而出。此处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洁,禅心清净作一反衬。诗至“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则秋戚之情一扫而空,换之以无尽的平和,又透出独立孤峰顶的豪情。赞公深通佛法,无论外境如何变化,也不能动摇他的清净心。而一切万法无非真如,放逐本身也不离空性,就如虚空也是禅。在赞公身边,使诗人也感染了几分宁静安详。夜间在赞公房间休息,望见朗朗明月,扫清太虚,犹如禅心空明,能出种种违顺。同时尾联也点出题意,以作照应。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乾元二年(759)深秋在秦州时作。赞公是杜甫的旧友,在长安大云寺作住持时,曹留杜甫在寺内小住,并赠送丝细毛布。不曾想到在流寓中相逢。诗中描写夜宿赞公土室的所见所感,对赞公的守禅本性给予赞美,抒发了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之情。

赏析二

这首诗以“杖锡何来此”发问开始,但又故意不作回答。这是因为政治斗争竟然连累到了出家人,杜甫痛心疾首之余,不愿再回顾往事。二、三、四句接着写秋风、院菊、池莲,都是赞公禅房所见。这些描写不仅借物写人,侧面写出赞公作为释门隐者清静淡泊的生活与性格,还运用“飒然"、“雨荒”、“霜倒”等词语,象征著赞公平白受屈被贬的不幸遭遇。

五、六两句从“放逐”起首,推崇赞公不为放逐移节的情操。“放逐宁违性”说赞公被放逐到深山老林,而那里恰好是赞公喜爱的地方。“虚空不离禅”说宠辱无非虚空,等荣辱,齐贵贱,正是禅门的宗旨。在安慰、赞扬赞公的过程中包含着对眨谪、放逐的蔑视。

菊原文及翻译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原文_翻译及赏析

最后两句写夜,点明题目中的“宿”字。二人本来交情很好,后来同案遭贬,如今又在边地相逢,自是非常难得。“陇月”句,不仅是写景,更重要的是以月圆象征两位老友的团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