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邦项羽的战争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完成實力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呢?

火烧 2021-08-11 21:07:12 1039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完成實力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呢?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是一場以弱勝強,逆轉而來的勝利。在初期,劉邦佔據下風,卻在兩軍相持階段,完成實力逆轉,最終取勝。下面先了解整個楚漢戰爭的全貌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完成實力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呢?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是一場以弱勝強,逆轉而來的勝利。在初期,劉邦佔據下風,卻在兩軍相持階段,完成實力逆轉,最終取勝。

下面先了解整個楚漢戰爭的全貌。太祖曾提出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大體分為進攻防禦、對峙相持和反攻退卻三個階段。

一、楚漢之爭的三大階段

楚漢相爭基本像太祖所說的三個階段,隨著力量的對比而變化發展。其三個階段大體如下:

1.進攻防禦階段(公元前206年-205年)。

劉邦採用韓信策略,還定三秦,趁項羽深陷齊國之際,以為義帝發喪的名義,裹挾諸侯56路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接打到項羽的老巢彭城。

項羽緩過神,率領三萬精兵,出其不意殺回彭城,大敗劉邦,一路向西追到了滎陽附近,在京索一帶被劉邦阻擊,止住了楚軍的進攻勢頭。

京索之戰標誌著戰爭由對攻進入防守相持階段。

2.對峙相持階段(公元前205年-203年)。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一帶展開長達兩三年的對峙,起初,劉邦佔據下風,多次被項羽擊敗,一度丟失滎陽和成皋,陷入被動,不得不深溝壁壘,避免與項羽進行正面決戰。

但劉邦守正出奇,想方設法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項羽的勢力。隨著韓信斬殺項羽大將龍且及其二十萬精兵,彭越頻繁騷擾項羽後方導致其兵疲糧少,劉邦慢慢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但劉邦唯一忌憚的是項羽手中的人質——自己的老爸和老婆。他先後派出頂級說客陸賈和侯生,以與項羽講和的名義,換回人質,簽訂了鴻溝協議,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鴻溝協議標誌著戰爭由相持進入決勝階段。

3.反攻決勝階段(公元前203年-202年)

鴻溝協議使項羽失去了最後的籌碼。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下,劉邦撕毀協議,揮師東進,一路猛追,但因韓信、彭越失信,被項羽打的大敗,不得不深挖戰壕,固守不出。

與此同時,劉邦采納張良建議,與韓信、彭越約定共分天下,合力攻打楚軍。最終,在韓信的統籌下,漢軍七十萬大軍在垓下,將項羽十萬大軍重重包圍,並輔以四面楚歌的攻心計,瓦解楚軍鬥志。

在絕望之際,項羽僅帶八百多壯士突圍,最終僅剩二十八騎跟隨他到烏江邊。由於大勢已去,項羽不顧烏江亭長的勸諫,自刎而亡。

項羽烏江自刎標誌著楚漢之爭結束,劉邦勝出。

二、在對峙相持階段,劉邦如何實現逆轉?

縱觀整個楚漢戰爭,前期項羽佔據上風,劉邦處於下風。但隨著時間推移,相持狀態被打破,雙方實力出現逆轉,劉邦主宰了整個戰爭的走向。

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 。

大意就是,趨勢的變化在於雙方力量的變化,我方變強,則敵人就變得相對弱小;敵人變弱,則我方就變得相對強大。弱敵之策在於使其內亂,與敵人對抗要鬥智不鬥勇。

劉邦集團深諳此道,在相持階段,除了蕭何穩定的糧草供應外,屢出奇策,完成了優劣勢轉換,使項羽陷入被動而兵敗自殺。

1.策反英布。

英布本是項羽手下猛將,深得項羽信賴和倚靠,也是唯一一個被項羽裂土封侯的屬下,後來兩人產生隔閡。

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項王往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漢之敗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

公元前205年,英布稱病拒絕隨行項羽,向北討伐齊國,並在彭城之戰觀望不動,這成為英布與項羽的心結。

這被劉邦敏銳察覺到,派出說客隨何策反了英布。一來剪除了項羽羽翼,二來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2.離間楚軍。

刘邦项羽的战争 楚漢之爭,劉邦如何完成實力逆轉,逼迫項羽烏江自刎呢?

公元前204年,楚漢在滎陽相距一年有余,項羽屢次破壞劉邦糧道,迫使劉邦求和。而亞父范增識破劉邦的緩兵之計,勸諫項羽猛攻。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閑疏楚君臣。

劉邦招架不住項羽的進攻,採用陳平的離間之計,離間了項羽與亞父范增、大將鍾離眜的關係,使得范增一怒之下離開項羽,剪除了項羽第一智囊,使項羽在勇猛的路上越走越遠。

3.堅壁不出。

項羽的勇猛,千古無二,與他鬥勇基本必敗無疑,唯有鬥智方能取勝。劉邦在正面戰場多次被項羽擊潰,陷入被動局面。惹不起但躲得起。這就如司馬懿對諸葛亮,打不過就想辦法和你耗。

袁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閑且得休。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複走滎陽,未晚也。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複與之戰,破楚必矣。”

劉邦一個不知名的謀士袁生,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奇策。漢軍南出武關,開辟楚漢新戰場,深溝壁壘,吸引並牽製項羽主力。一面使滎陽一帶漢軍得以休整,一面為韓信北伐爭取戰略時間。

一旦成功,漢軍將完成對項羽的北面合圍,楚軍只能分兵應對,間接削弱楚軍戰鬥力,形成多對少的戰場優勢。

袁生的計策,戰略高遠,使劉邦開始掌握戰爭主動權,在保存和增強自己實力的同時,牽住了項羽的牛鼻子,使項羽只能亦步亦趨,無力發起有侵略性的正面進攻。

4.戰略合圍。

正如袁生所說,韓信北上,一路破趙、降燕、滅齊,在完成對項羽北面合圍的戰略布局外,還在齊國消滅了項羽二十萬精銳部隊,使得項羽大為震恐。

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

同時,劉邦支持彭越,頻繁騷擾項羽後方,截斷楚軍糧道,燒毀楚國糧倉,造成項羽糧乏兵困,無力在正面戰場發起進攻,也完成了對項羽的南面合圍。

自此,劉邦完成了對項羽的北面、西面和南面的戰略包圍,東面是大海,使得項羽退無可退,成為困獸之鬥。

策反英布和離間楚軍屬於弱敵之策,堅壁不出和戰略合圍屬於強己之策。劉邦通過弱敵強己,完成了形勢逆轉。

三、結語

在楚漢相持階段,看似兩軍實力旗鼓相當,實際上卻如前面所講,雙方實力已經發生逆轉,項羽實力一落千丈,已然無法與劉邦對抗。

只因項羽手握人質,使得劉邦不敢輕舉妄動。通過鴻溝協議,劉邦以極短暫的休戰,換回了家人,再無後顧之憂,放開手腳直接開乾。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

在決勝階段,劉邦聯合諸侯大軍,在垓下將項羽團團圍住。單從兵力對比來看,項羽只有十萬,而韓信一人就領兵三十萬,再加上劉邦、彭越和英布的四十萬兵馬,這是一比七的懸殊對比。

再從鬥志來看,漢軍圍而不攻,以四面楚歌的攻心計瓦解楚軍鬥志,鬥志衰敗的楚軍如何敵得過鬥志昂揚的漢軍?實力懸殊且兵無鬥志,項羽必然失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