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纯静心灵 儒釋道:純一不亂,“靜”字大智慧
儒釋道:純一不亂,“靜”字大智慧
“靜”字是華夏傳統文化之精髓之一,儒釋道三家對其有著不一樣的詮釋。
儒家之“靜”,內省、致中和。儒家提倡的至聖人格追求,一者需要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二者便是“靜坐”下來,反省自身之得失,即“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此謂“自省”。
釋家之“靜”:去執、修慧
佛家的“禪坐”、“打坐”,即是“靜坐”的另一種說法。
佛家之靜坐,要訣便是“空”,即空化外物,可獲得宇宙之大智慧,進入“佛”之境界。
佛家之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自覺為智慧,覺他為慈悲,覺行圓滿為悲智雙運、圓融無礙。
這一切皆以“開悟”為基礎,而開悟之關鍵,則是“靜坐”。
道家之“靜”:坐忘、體道
《道德經》中有:“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等論述。

“坐忘“是指靜坐的姿態,“忘”的狀態,是一種用身心求正道的實有的生命狀態,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經融入到血液裡,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忘記並不見得是壞事,記得也不見得就好。
”心齋“是指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意為打掃屋子裡的雜物才可以放更多的東西,放下只為更好的拿起。
“坐忘”的原文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坐忘,是讓精神脫離肉體的束縛,去真正感知宇宙,與道大通。
“心齋”的原文是“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者,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就是拋棄了感官,用虛無之心去對待萬物。
心齋: “心齋”見於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顏回的一段對話,據說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一身的功夫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坐忘: “坐忘”兩字的原意,萊濟(Legge)翻為“我坐著而忘了一切”,伽爾斯(Ciles)和林語堂翻為“我坐著而忘了自己”,馮友蘭翻為“忘了一切”,鈴木大拙翻為“心忘”,我認為這個“坐”字不應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
這個忘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顏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讚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
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顏回,顏回解釋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