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太平天国北伐军 晚清第一悍將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活捉二名統率,晉世襲罔替親王
晚清第一悍將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活捉二名統率,晉世襲罔替親王 《清史稿》記載:「僧格林沁忠勇朴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殺敵致果,無畏難趨避
晚清第一悍將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活捉二名統率,晉世襲罔替親王

《清史稿》記載:「僧格林沁忠勇朴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殺敵致果,無畏難趨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掃穴擒渠,餘孽遂為流寇,困獸之鬥,勢更棘焉。繼事者變通戰略,以持重蕆功,則僧格林沁所未暇計及者也。然燕、齊、皖、豫之間,謳思久而不沫,於以見功德入人之深。有清籓部建大勛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廟曠典,後先輝映,旂常增色矣。」
這一段話寫的就是被人稱為晚清第一悍將僧格林沁,他為了保衛大清王朝立下的功績,其中他最大的功勞,就是率部一舉全部殲滅太平天國北伐軍,並且在連鎮和馮官屯之戰中,生擒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兩名統率,立此大功後的僧格林沁,被咸豐帝晉封為世襲罔替的博多勒噶台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俸銀加倍,甚至將其依為清廷的長城。
清咸豐三年(1853年),從邊陲廣西起事的太平軍裹挾著風雨雷電之勢,所向披靡地一路向北殺來,先是湖南大部失守,繼而華中重鎮武昌攻陷,隨後滾滾大軍沿長江東下,一舉攻克南京,定為首都改稱為天京,形勢與清廷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同時,這批逆賊壓根就沒有罷手的跡象,旋即派出二路大軍,一路以胡以晃、賴漢英為首率軍溯江西征,勢如破竹,這個咸豐倒不是太急,畢竟離自己坐的金鑾殿還有上千里之遙。尤其令咸豐皇帝膽戰心驚的是,還有一路以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突破黃河天險,一路長驅直入,打入河北,攻陷滄州,連克青縣、靜海、獨流、楊柳青,從西南兩面包圍了天津,緊接著,又進到距離天津十里稍直口村,準備猛攻天津。
此時,坐在北京金鑾殿的咸豐皇帝真的謊了神,畢竟天津距北京僅120公里,要是速度再快一點的話,頂多三、五天時間也就打進了紫禁城,一旦城破,自己可能就要走200多年前明朝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上弔死的老路。
此時的皇上緊急下令結集軍隊,急令督辦京城巡防的僧格林沁,放棄南下方針,把戰略備重心迅速從涿州轉移到天津方面來,拱衛京城安全為第一要務,進入一線備戰狀態,同時,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太平天國北伐軍。
僧格林沁出生於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哈日額日格蘇木百興圖嘎查一普通台吉家庭,其父親是一位家道中落的四等貴族,按照清朝初期訂立的帝國制度,這些關外的蒙古貴族,往往處於武力階層的中段位置,由於家境貧寒,曾隨父親為富人放牧,一度淪落成為放牛娃,十二歲時被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
俗話說,時來鐵也生光,正當僧格林沁要埋沒一生的時候,命運出現轉機,那一年,他的一名遠方族叔、蒙古科左後旗的第九代札薩克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逝,在因緣際會下,15歲的僧格林沁被選為札薩克郡王的嗣子,而他的這個嗣母,正是道光帝的親姐姐,他意外地成了皇帝的外甥,更成後來咸豐帝的表哥,一下子從放牛娃搖身一變成為皇親國戚,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
當然,晚清的皇親國戚多了去了,要是沒有任何戰功的紈絝子弟,照樣是默默無聞,這個時期,恰是滿清皇朝末期,朝官腐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對外侵軟弱可欺,對內卻橫徵暴斂,猶對反抗者布置酷刑(凌遲處死),爆發了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臨危受命的僧格林沁負責鎮壓的是太平天國的北伐軍。
這支北伐軍是由當時號稱太平天國「五虎上將」之首的兩位悍將——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為主將率領,他們從揚州率兩萬人馬誓師北伐,這支隊伍大部都是從廣西就開始出征的老兵,皆為精兵悍將,對天國有狂熱的信仰,驍勇善戰。
林鳳祥,廣西武緣(今武鳴),上祖由廣東揭陽搬至廣西武鳴太平林錄,由於自幼喪母,其父憐愛未加檢束,以致放蕩不羈。少年之時,但遇不平事,就挺身相助。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因打死縣城劣紳,縣令緝捕,其七叔林秀中賣豬4頭給他作路費,奔走他鄉。林鳳祥遂混跡江湖,設肆賣卜,並得以結識洪秀全、楊秀清。咸豐元年(1851年)參加洪秀全金田起義,為結拜的40個盟兄弟之一。
李開芳,廣西武緣(今武鳴縣兩江鎮龍英村大李屯)人,辛開元年八月,授戊監軍。明年七月,升金一總制,帶右一軍。從西王蕭朝貴攻長沙,連下桂陽、嘉禾、攸縣等地,在長沙擢金官正將軍,後克岳州,升殿右二指揮,率勁旅攻克漢陽,升殿右二檢黠,克武昌,升地官正丞相。由於作戰勇敢,當時人稱太平天國五虎上將。是太平天國僅次於前期王的人物,為太平天國的建立以及發展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果然,太平天國的這支北伐大軍,在林鳳祥、李開芳的率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從安徽直接打到河南,各路腐朽的清軍不堪一擊,之後從西邊打,從山西一路橫掃進入直隸,攻下直隸重鎮臨銘關,京師大震,外逃官吏富豪三萬多戶,北京物價飛漲,雞飛狗跳,一片混亂。隨後,又打下了天津南部的靜海和獨流鎮,五萬太平軍(沿途大批人加入太平軍)攪亂京畿重地,前鋒真的達到了天津!
然而,就在這個時間點,問題來了,因為冬天來了天寒地凍,太平軍多為南方人士不習慣北方氣候,而生活在北方蒙古大草原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大顯身手的時候,果然,他的部隊一與太平軍接觸,便不負咸豐皇帝所望。
僧格林沁一到天津,一方面勒令天津守城官兵堅守,人在城在,否則一律格殺勿論;另一方面,為抵擋北伐軍,挖開運河的芥園大堤放水護城,結果使平地水深數尺,大水漫衍百里,城在水裡,西通一線之路。如此一來,太平軍面對這四面皆水,泥潭難行的局面,難以長驅進攻,時間停留將近一月,戰機慢慢消失,此時,清軍僧格林沁的四路大軍成合圍之勢。
僧格林沁採取的方法是步步為營,以防為剿的戰略,嚴密堵御,每進一步都做到穩打穩紮,對北伐採取的是耗時間戰略,清軍有源源不斷的後援供應,你要速戰速決,我就來個慢慢縮小包圍圈,北伐軍糧食和彈藥打了一顆就少了一顆,一時陷入困境。
這個時候,北伐軍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只好作出突圍的決定,於是,在一個寒冷的晚上,一場突圍的惡戰就此展開。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分兩路向南方的靜海方向進行突圍,自子牙河向西南方向,基本上沿著運河走,北伐軍經過王家口,子牙鎮,張家莊等地,分股轉戰於大城,束城,任丘,河間、獻縣一帶,主力則佔據束城陳官桃園,杜九等村莊。在南撤途中,由於前面有堵截,後面有追兵,北伐軍損失數千人,實力大受影響,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向清軍發動反攻式的戰爭,進入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
無奈之下,突圍之後的林鳳祥、李開芳決定分兵,林率部固守於東光縣連鎮,李則率精銳騎兵南下接應援軍。誰料援軍已經在臨清被清軍擊潰,李開芳便在高唐固守。
先說林鳳祥連鎮與僧格林沁決戰,他在連鎮夾河為營,修築堅固的防禦工事,在運河上架起了浮橋,用鐵索固定,把東西兩鎮連成一體,在橋的上下游都插滿木樁,將河道攔截,木樁留一個小缺口,供小船來往進行巡邏,防止敵人從水道進攻,這樣一布置,這裡可謂是固若金湯了。
然而,孤立無援的林鳳祥在敵人的全面圍攻下,隊伍越來越少,雖然作戰勇敢頑強拼搏,但還是寡不敵眾,兵力太少,彈藥不足,林鳳祥受傷,最後展開巷戰,剩餘戰士全部殲滅或被俘,林鳳祥因受傷服毒被捕,僧格林沁如獲至寶,旋即將他解送到北京凌遲處死,他在凌遲時「刀所及處,眼光猶直視之,終未嘗出一聲。
接著,僧格林沁率兵轉身撲向李開芳駐地,在茌平縣馮官屯被圍困,太平軍在村內掘挖土濠,盤旋三匝,可從地下通行,即在溝內掘窖潛藏,以避炮火。圍濠之外,復挖小孔,戰士伏在地下,向外瞭望,俟清軍逼近,鳥槍打得到的地方,即向上開槍,清軍傷亡累累。
僧格林沁正面進攻馮官屯無果,見馮官屯旁舊有漢河,可通途運河,乃用水攻,引放運河以灌馮官屯,大水所到之處導致圍堤以內,高處有水三、四尺,低處水深至五、六尺,太平軍潛伏處,都被水淹,火藥、谷麥半被水浸,水勢已經成圍,難以飛渡重濠,只得突圍,但終因兵力太相懸殊,敵人又靠大水作圍,突圍失敗。
隨後,李開芳準備搞詐降,這天早晨大風驟起,飛沙揚塵,瞬息不辨南北,他就寫一封詐降信給僧格林沁聲稱要投降,他以為受降不會作防備,天又大風蔽日,正是突圍的好時機,一到濠邊,就可以乘此脫逃。不料僧格林沁早已看出他的詐降,他剛出濠時就被伏兵包圍李開芳既入敵人彀中,和將士都在濠邊被擒,隨後把他押往北京寸磔酷刑。
隨著太平天國北伐軍兩位統率林鳳祥、李開芳被殺害,至此,北伐太平軍的殘餘部隊全軍覆沒,而僧格林沁用數萬太平軍將士的鮮血染給了頭上的頂子,被咸豐帝加封為親王。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