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当官为什么穷 此人当官后太穷,两个女儿竟被活活饿死,将监狱当成自己最终结局
此人当官后太穷,两个女儿竟被活活饿死,将监狱当成自己最终结局 在明朝中后期的官场之中,李贽可谓是一个异类。 当时,卖官鬻爵,奢靡之风已经腐蚀到了大明王朝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但是,饱读诗书的李贽进入官场后

此人当官后太穷,两个女儿竟被活活饿死,将监狱当成自己最终结局
在明朝中后期的官场之中,李贽可谓是一个异类。 当时,卖官鬻爵,奢靡之风已经腐蚀到了大明王朝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但是,饱读诗书的李贽进入官场后,却轻蔑地摆出了一副混饭吃的架势。同其他削尖脑袋往上爬的官吏不同,李贽做官仅仅有两个特点,那就是:甘于清贫和傲气冲天。 李贽考中举人后,并没有坚持不懈地向会试发起努力。将仕途弃如敝履的他,决定不再以科举为目标,心甘情愿当一名八、九品的小官。这些职位虽然没有油水可捞,但是,李贽却乐在其中。在进入官场的第一天起,他就向同事们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旁人都是还没等穿上官服,便迫不及待地拉帮结派。但是,李贽办完政务后,就紧紧地关闭房门,坚决不与任何人做朋友之外的来往。这个在十二岁就敢质疑孔子的人,着实令同僚们感到无语。李贽可以坚守清贫,但是,他的家人们却因他受苦了。 由于醉心学术,他很少关注自己家人的生活。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贽的祖父因病去世了。出于同僚情谊,他的同事们,按照惯例送了他一笔丧葬费用以示安慰。可能,这是李贽做官以来唯一的一笔计划之外的钱。 他将这笔钱寄回家中,想要改善一下家人们的生活。不料,这时他才突然发现,由于大旱的原因,自己的两个女儿已经饿死了。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异类,却在老年走了大运。五十一岁时,李贽被明廷任命为云南姚安的知府。当时,明朝西南地区人迹罕至,姚安又大多是少数民族,这着实不是一个好差事。但是,李贽却靠着自己「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这里干的有声有色。 姚安地区事务繁杂,他反而泰然自若,只要没有人向官服举报,他就稳坐钓鱼台。对于少数民族,他就以礼相待,不求用自己的道理说动别人,只表达出自己的诚意就点到为止。三年任期下来,姚安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云南巡按御史刘维本以为李贽要在姚安吃不少亏,没想到还真小看了他。于是,刘维决定向朝廷举荐李贽,以示嘉奖。能够得到上司的青睐,获得了升迁的机会,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李贽听说之后却大惊失色地逃进了山中,坚持将官职辞掉。 因为,在他看来,做官非常影响自己对学术的追求。之前,李贽曾经美滋滋地进京做了礼部司务。这个官职是个毫无油水的闲职,这意味着李贽将要继续穷下去。身边的人见他做了几年官,仍然家徒四壁,感到十分可笑。 不料,李贽却昂头挺胸地说道:「 ”我认为的穷,和各位理解的穷截然相反。如果,不能聆听真理的话,我感到自己真是穷困潦倒。若让我过上我想要的生活,我就会感到自己拥有了一切。这几十年来我做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追求到的真理少之又少。如今以礼部司务的身份接触更多博学多才的人,和他们讨论真理,这才是最令我快乐的。” 这段礼部司务的时光,令李贽很是难忘。可惜的是,他养家糊口的目的并未达成。他的两个女儿还未成大,便在饥饿中去世了。女儿的惨死,仍旧没能改变李贽追求真理的初心。他在五十五岁高龄时仍然四方奔走,并广招女弟子,向她们传授解放个性的主张。在封建时代,做这样的事情可谓是离经叛道。因此,很多人都视李贽的主张为异端邪说。 他身边的人都表示不理解,甚至,连他相交多年的朋友也离他而去了。李贽追求了半辈子真理,早已将旁人的闲言碎语当作了过眼烟云。为了远离喧嚣,他甚至将铺盖搬到了寺院和佛院中,在这里著书立说,传播自己的主张。令人没想到的是,奔走多年的李贽这次竟然有了收获。当他的思想和观点散播开来后,居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一时间,明朝民众以讨论李贽为潮流,其中,不乏有朝廷高官,比如说:工部尚书刘冬星。为了表示自己对李贽的尊敬,刘冬星甚至主动将李贽接到山东。在这股潮流下,连远道而来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不甘寂寞,他主动找到了李贽,并仔细研究了李贽的学说。 那么,李贽的学说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李贽思想中的一些独立思想。当时,民众受到三纲五常的束缚,早已经不堪其扰。但是,这是朝廷大力支持的,民众也不好说封建礼教的不是。这时,李贽横空出世,喊出了「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口号,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备受压抑的儒生们。可惜的是,李贽的观点并未受到官方的认可。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下令对李贽进行逮捕,并销毁他的一切著作。当时,李贽已经七十六岁了。他听到锦衣卫的脚步声后并未惊慌,而是坦然自若地大声说道:「 ”你们是来抓我的吧,赶紧给我个门板,把我抬到监牢里吧。”锦衣卫见李贽已经白发苍苍,也没有过分为难他。看他没有逃跑的想法,就用门板将他抬到了监狱中。 李贽自知死期将至,可是,万历皇帝见他的著作已经被销毁,又见他年老,于是,便动了恻隐之心。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慈,万历皇帝下令将李贽押送会老家,交给地方官员看官。只要他不再宣扬对封建礼教不利的学说,那就没必要杀他。李贽毕竟是李贽,他见自己还能活下去后,竟然感到遗憾。 因为,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已将油尽灯枯之年,或者已经毫无所求,死在监狱中,反倒是一种令自己满意的结局,他坦然说道: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于是,万历三十年(1602年),还在监狱中的李贽用一把剃头用的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说,李贽当时并未立即死亡。大惊失色的侍从问他是否疼痛,李贽竟回答不通。侍者再问他自尽的原因,李贽坦然答道:「 ”七十老翁何所求?”就这样,李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由于,他的思想过于超前,很多年后,才有人表示理解。但是,九泉之下的李贽已经听不见了。到了1974年的「 ”批林、批孔”运动中,李贽又被当作「 ”尊法反儒”的英雄人物,加以推崇,他的著作更是被划归为「 ”法家”之中。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零九·耿定向》、《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李贽》、《李贽墓》】 很赞哦!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