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提纲

火烧 2021-07-13 00:10:16 1044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提纲 1.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提纲(全套)[岳麓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提纲  

1.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提纲(全套)[岳麓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5-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 ② 君权神授 ③ 三纲五常 ④ 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3、主要内容: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

2.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

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

3.谁能给我高二历史必修三的(岳麓版)de重点提要,谢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

4.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3课 复习提纲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宋明理学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5.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必修三复习提纲(1)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提纲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1)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2)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2、陆王心学(1)内容: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

6.请问谁能提供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复习提纲、记忆手册、术语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7.历史岳麓版必修123必背的知识点

必修1-政治1。

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变2。罗马法的意义3。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内容和意义4。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两次合作。

抗日期间的重要战役和路线〉6。中国近代法制建设7。

建国后四次外交高潮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的建立。

9。二战后政治格局〈冷战-中。

日。欧共体崛起-两级格局瓦解-政治格局多级化〉必修2-经济1。

唐前与宋的市场制度的变化。各朝代的瓷器代表。

2。新航路的开辟。

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3。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原因和方式4。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5。

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6。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

经济全球化必修3-文化1。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2。

人文画中的各类型3。四大发名对欧州的影响4。

人文主义与启蒙运动5。区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注意印象派6。中国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7。md思想(革命和建设)的发展8。

中国近代教育。

8.历史高二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四、五单元重点详细整理 最好是专业人士

第一单元 复习资料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 生平:“三家一创”。

著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语》2、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对统治者而言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所有人而言,要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途径是“忠恕”,其内容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礼”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礼的重要标准是“正名”,从而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评价:体现了保守一面。 C、“为政以德”: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仁”、“礼”是其思想核心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③、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其本人的历史价值: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后人整理:《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可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守静”来实现的,不需要条件。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过分威逼百姓-—积极 愚民政策---消极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 一)、孟子和《孟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学说: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②、性善说:仁、义、礼、智与生俱来---性善的理由;“慎独”是其最高境界 ③、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②、他被称为“亚圣” 二)、荀子、《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①、天命观:“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向善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被视作儒家异端 ②、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 三、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 1、墨子与墨家: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人称巨子 2、墨家思想 ①、兼爱:与孔子仁爱不同,是没有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 的爱 ②、非攻:主张各国平等,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尚同:不分等级,举用贤才;最高职位由贤者担任,推崇权威 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①、“齐物”:世间万物本质是相同的 ②、“逍遥”: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方法:无所恃 ③、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④、在文学、美学方面的建树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吴起与《吴子》:文德与武备并重、教戒为先 3、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造势、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民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