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京剧国粹知识 國粹京劇的起源演變

火烧 2022-02-01 17:54:41 1031
國粹京劇的起源演變 京劇的演變故事可以從中國戲曲的鼻祖金元雜劇和散曲說起:話說一代元曲大師關漢卿喜好旅遊“一心待向煙花路上走”:元滅宋後他就由大都出發南遊一直到達南方的揚州、杭州等地。當時的雜劇在北方

國粹京劇的起源演變  

京剧国粹知识 國粹京劇的起源演變

京劇的演變故事可以從中國戲曲的鼻祖金元雜劇和散曲說起:話說一代元曲大師關漢卿喜好旅遊“一心待向煙花路上走”:元滅宋後他就由大都出發南遊一直到達南方的揚州、杭州等地。當時的雜劇在北方已很成熟,南方卻對此知之甚少,杭州並無任何雜劇的創作與演出。有人將關漢卿南下視爲北方雜劇南移的開端。

自關漢卿開創南下先河後北方的劇作家和藝人如過江之鯽紛紛南下,南北戲曲藝術開始融合創新。來到南方的戲曲作家開始入鄉隨俗創作南戲劇本,南方的戲曲作家也開始嘗試將雜劇改爲南戲。到明清時期江南地區開始出現崑曲和陽腔的繁榮,當時的人們也許沒意識到未來南方戲曲會迴流北方。

清初京城戲曲舞臺上盛行崑曲與京腔(弋陽腔)。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曆)八旬壽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慶”徽戲班進京賀壽演出,演畢立足京城。此後許多徽班相繼來京,其中三慶、四喜、春臺、和春最負盛名,時稱“四大徽班”。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崑曲、京腔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

其實作爲國粹的京劇在中國的所有戲曲中是成型較晚的,但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廣泛吸收徽戲、崑曲、秦腔、漢劇各劇種的優點:在京劇正式形成前徽戲和秦腔、徽戲和漢劇在進京時就有過很多交流,這就是京劇孕育形成時期的徽秦合流和徽漢合流。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誌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爲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爲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余三勝。

883年一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爲時稱“老生後三傑”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之長,又經創造發展,將京劇藝術推進到新的成熟境界。譚在藝術實踐中廣徵博採,從崑曲、梆子、大鼓及京劇青衣、花臉、老旦各行中借鑑,融於演唱之中,創造出獨具演唱藝術風格的“譚派”,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咸豐十年(1861年)京劇始入宮廷演出(乾隆年間是四大徽班進京,現在是正式形成後的京劇首次進入宮廷演出),之後因爲實際掌握政權的慈禧太后的喜愛,京劇在皇家支持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日漸走向成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