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张旭 青神历史文化
青神历史文化
1.请详细介绍一下青神的地理,经济和人文状况,以及各个乡镇的状况,
青神县,座落在中国的大西南,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处于成都平原西部的浅丘区,岷江、思蒙河穿邑而过。
北连眉山县,南接乐山市市中区,东与仁寿、井研县接壤,西同夹江县相邻。 地形地貌 位于四川盆地地南部,龙泉山脉尾端,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流程48公里。
面积人口 幅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辖7个镇、12个乡。
县政府驻地城厢镇。 历史文化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青城郡,为青神建政之始。
后二年(555),在青城郡设青衣县,为青神建县之始。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县名由青衣县改为青城县,宣帝大成元年(579),定名青神县。
青神竹编工艺精湛,是竹的艺术,竹的文化。 青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中岩寺、德云寺、汉墓群以“古”扬名;平羌三峡以“秀”著称;仙姑湖以“幽”迷人;中国竹艺城以“特”叫绝。这里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嵋、苏轼第二故乡、中国碰柑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物产资源 青神林业、渔业、畜牧业资源丰富。有林木150多种,其中用材林46种,以马尾松为主,还有楠木、香樟等名贵木材。
畜牧业以生猪为龙头,年出栏肉猪17余万头。县境内有自然养鱼水面3万多亩,人工可养水面3.17万亩。
各水域有江团、黄颡鱼、鲢鱼、鲤鱼、草鱼等57种,年产水产品1200吨。 旅游资源 青神旅游资源丰富,早在1000多年前,青神便是蜀中著名游览胜地。
开辟于东晋,建于盛唐的古中岩,为著名佛教胜地,号称蜀中名寺。开山祖师诺巨罗于青神留下许多珍贵遗迹。
苏东坡青少年时代求学于此,继而与恩师王方爱女王弗结为伉俪,留下苏王二人爱情的佳话。历代文人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流连于此,留下大量的人文古迹。
由中岩下行10公青神旅游资源丰富,早在1000多年前,青神便是蜀中著名游览胜地。开辟于东晋,建里,有两岸峰峦叠翠,风光旖旎的平羌三峡。
当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曾就此吟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君不见下渝州"的千古绝唱,赋予了平羌风光无限诗意。水上迷宫青峡湖,有人色山峰绿入云的别致与优美。
唐代修筑的鸿化堰,堪称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还有德云寺风景区、瑞峰大营坳东汉岩墓极具文博考古旅游观光价值。
中国竹艺城,集竹编艺术品展销、娱乐和观光为一体,游客人数与日俱增。 故城址 青神县建立郡、县之初,治地皆在今之瑞峰镇刘家场。
《元和郡县图志》:"青神故城在县南二十里。"《旧唐书》:"西魏置青衣县, 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移于今治"。
可见,县临青衣江(即岷江别称),又当思蒙河入岷江水口,理当是今之瑞峰镇刘家场无疑。 瑞峰镇刘家场,与蜀中名胜中岩隔江(岷江)相望。
因传镇属中岩曾产"瑞草"(灵芝)而得名。境地横跨岷江古航道东西两岸,又是水陆交通要冲,因而贸易繁荣,商贾云集。
自西魏恭帝二年起为青神县故城址,直到唐武德八年。之后,瑞峰仍是一个重要的驿铺。
1999年以前,一直是中岩游客乘船过江的必经码头。 瑞峰镇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景色怡人。
除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岩寺外,岷江东岸还有德云寺、三堂寺,西岸有报恩寺,都曾佛光祥和,香火升腾,真是一寺一景点,一寺一个美丽的传说。苏东坡夫人王弗故里瑞草桥、慈姥峰下慈姥泉、菱角香飘牝猪池、历史文物汉墓群,都是瑞峰古镇的文化旅游宝藏。
文教卫生 县内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1998年有各类科研机构7个,各类科技人员3200余人。拥有国家专利39项,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
全县有小学58所,初级中学21所,高中1所,各类幼儿园95所(班),另有职业中学、教师进修校、成人中专校各一所。全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店)、文化馆(站)、体育馆等设施不断完善。
全县有卫生机构28个,医务人员700余人,其中县级医院3个。 青神,古蜀国“后户”。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建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已有1400多年历史。
青神山川隽秀,土地富饶,资源丰实,文化灿烂。 青神位于四川省成都平源西南边缘,属眉山市管辖,全县辐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辖7镇11乡,总人口20万,地貌以浅丘为主,兼有部分平坝,是生态旅游发展县。

交通条件相当优越。成(都)乐(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眉青二级油路建成通车。
距四川省会(成都)100公里,双流国际机场80公里,成都铁路眉山站28公里。全县实现100%乡道,95%村道,85%社道,60%户道的540公里的五级联网的水泥路,创四川乃至全国交通建设奇迹。
能源保障。电力以国家大电网供电,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3座,一期农网改造完毕,正实施二期改造。
水资源丰实,岷江由北而南纵贯县境40余公里。天燃气直通青神。
物产丰富。拥有两个“中国之乡”。
竹编为“华夏一绝”,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椪柑以色、形、味俱佳,畅销不衰,被授予“中国椪柑之乡”。
“平羌三峡”还盛产珍贵名鱼长吻鱼危(江团)。矿。
2.谁知道青神的简介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连眉山县,南接乐山市市中区,东与仁寿、井研县接壤,西同夹江县相邻。
幅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辖7个镇、11个乡。
县政府驻地城乡镇。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青城郡,为青神建政之始。
后二年(555),在青城郡设青衣县,为青神建县之始。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县名由青衣县改为青城县,宣帝大成元年(579)定名青神县。
青神在历史上以农桑立县,是较早以渔牧耕织生息发展的社区之一。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修筑鸿化堰以截取山溪水灌溉农田。
清嘉庆九年(1804),于岷江右岸连滩儿开设进水口,引岷江水源入堰。鸿化堰的修建,使县内以水稻为代表的种植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目前,县内大春以水稻为主,水稻年产5.8万吨,其次为玉米、红苕、黄豆等;年产小麦1.36万吨,其次为豌豆、洋芋、葫豆等。油菜在经济作物中占主导地位,年产量达4000吨,其它经济作物还有花生、土菸、甘蔗等。
青神是蚕丛氏的纪念地,养蚕业素称发达。晚清,县属汉阳丝市与成都簇桥丝市并列为川西南两大丝市。
建国前,摵貉羲繑以其丝色鲜亮,光度均匀远近驰名,曾远销美国市场。目前,已形成罗湾、河坝子、天庙等新兴重点蚕区,蚕茧年产量可达1300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一条龙格局初步形成。
青神林业、渔业、畜牧业资源丰富。有林木150多种,其中用材林46种,以马尾松为主,还有楠木、香樟等名贵木材。
畜牧业以生猪为龙头,年出栏肉猪17余万头。县境内有自然养鱼水面3万多亩,人工可养水面3.17万亩。
各水域有江团、黄颡鱼、鲢鱼、鲤鱼、草鱼等57种,年产水产品1200吨。 县内工业从实际出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品外销撘煌吩谕钹和原料、市场摿酵吩谕铍的加工工业。
以县城为中心,以名优产品为拳头,形成机械、化工、造纸、建材、食品加工、制药、丝绸、针纺织、竹编等多种门类的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体系。省级先进企业青城机械厂,是以生产系列木工机械、农业机械、建材加工机械为主的乡镇企业。
省级先进企业西龙造纸厂,主要产品在省市(地)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四川省用九工业有限公司,主导产品有电热灭蚊药片原基纸片、砼电杆、静电喷塑粉末。
民生机械总公司主要从事木工机床、农用机械等产品生产。 县内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998年以来,全县共投资6000万元,建成高标准水泥路360多公里。其中乡及乡以下水泥路330余公里,初步建成纵横交错的乡村交通网络。
全县100%的乡村,69%的社,57%的户可通水泥路。黄金旅游线青汉路即将开通;快速通道眉青路二级公路的设计、放线、征地工作全面结束,将与成乐高速公路同期开通。
县内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市内程控电话达5000门,已开通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业务。已建成18个乡镇光缆线路,实现了乡乡通光缆。
开通了A网、G网移动电话,并已覆盖全县大部份地区;开通了本地网、省网、国网寻呼业务。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1998年加强了旧城改造,完成了大北街、大西街、黉门街等5条街道的规划设计、拆迁、修建,共拆建10多万平方米。新区规划气势恢宏,正紧锣密鼓实施建设。
大道连成网络,四通八达,共辖7个村,23个经济社。 县内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1998年有各类科研机构7个,各类科技人员3200余人。
拥有国家专利39项,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全县有小学58所,初级中学21所,高中1所,各类幼儿园95所(班),另有职业中学、教师进修校、成人中专校各一所。
全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店)、文化馆(站)、体育馆等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卫生机构28个,医务人员700余人,其中县级医院3个。
青神名优土特产丰富。青神竹编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远销美、俄、日、德、法及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立体竹编着重于精、细、雅、美和古色古香,富于民族风味。平面竹编采用国画、汉书、木刻的手法,把名胜风物、名家手迹、名人书画移植,形成中堂、挂屏、横幅、楹联等,风格独特,形象逼真。
以几十个竹品种,近千件编制品组装的大型竹编龙,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还参加了国际竹制品工艺品展。产于县内岷江平羌三峡的江团鱼,白里透红,是举国稀有的珍贵名鱼,宋代被列为贡品。
被誉为川西坝子的青神桠桔,果大皮薄,果肉脆甜酥香,风味独特,年产量达7000吨。汉阳花生果型中等,籽粒饱满,加工后的炒花生因其细酥爽口,香里带甜,畅销成都市场。
沙河坝的晒烟外观亮色,经络细小,霜色匀整,品味醇正,口感清爽。青神包包青菜以叶柄肉质特厚,成包块状而得名,菜色鲜嫩,菜味清香,为川西独产。
中岩茶工艺精细,汤色绿黄清澈,滋味浓醇清爽。另有汉阳鸡、盐渍菖头等土特产品名扬省内外。
青神旅游资源丰富,早在1000多年前,青神便是蜀中著名游览胜地。开辟于东晋,建于盛唐的古中岩,为著名佛教胜地。
开山祖师诺巨罗于青神留下许多珍贵遗迹。苏东坡青少年时代求学于此,继而与恩师王方爱女王弗结为伉俪。
历代文人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流连于此,留。
3.关于青神遗产的350字作文怎么写
我国古代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如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浙江雁荡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广西桂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风光,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为我们留下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观。
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清明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故宫的一些代表性建筑群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前三者又被称为“三大殿”而后三者又被称为“后三宫”。这六个建筑中最值得一谈的当选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而且太和殿也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收朝贺。这也是太和殿最值得一谈的一点。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了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我想当时一定很热闹,很好玩。
4.青神县的经济概况
2011年,青神县GDP达42.83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增长3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1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061元,增长20.2%;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5︰60︰25。
2014年,全县国民经济(GDP)总收入达5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增幅居全市第三。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3亿元,增3.7%;第二产业增加值35.75亿元,增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45亿元,增10.8%。
三次产业贡献率为4.6%、68.1%、27.3%. 青神县境内农耕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苕为主,年粮食产量9万吨,花生和油菜籽等油料总产达 5800 吨,经济作物以桠柑、茶叶、土烟、甘蔗、蔬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鸡、蚕桑等为主。2011年,青神县以“全域景区化·锦绣新青神”为主线,统筹协调全县“三农”工作,强力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
全县粮食总产96301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春粮食总产16700吨,大春粮食总产 79601吨;新建茶园2000亩;水果产量54312吨,增8.7%。农业增加值实现6.55亿元,增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61元,增20.22%。
种植业 2011年,青神县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98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64万人次,新建沼气池0.1万口,建设高标准良田0.35万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0万元,对上争取项目15个、争取资金1552.22万元,招商引资730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25.85万亩,粮食总产量9.6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种植业部份增收559元,椪柑、茶园、蔬菜和蚕桑总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4.8万亩、4.5万亩和0.8万亩。
2011年,青神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85万亩,粮食总产量9.63万吨,其中:小麦4.81万亩1.24万吨,洋芋3.18万亩0.7万吨,水稻11.39万亩5.53万吨,红苕3.46万亩1.05万吨,玉米2.6万亩0.96万吨,大豆等其它作物0.41万亩0.12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36万亩,其中:油菜籽5.25万亩0.59万吨,花生0.88万亩0.16万吨,甘蔗0.09万亩0.31万吨,土烟0.14万亩0.02万吨。
蚕桑业2011年,青神县小蚕共育3000张,推广新品种“两广2号”3000张,推广新型复合微生物肥75吨,蚕农增收40多万元。全县省力化养蚕推广使用60%以上,优良簇具推广使用95%以上。
2011年,全县发放蚕种6245张,产茧20.2万公斤,蚕农养蚕收入650余万元,新栽桑90亩,低产桑改造550亩。畜牧业2011年,青神县全年出栏生猪24.08万头,其中DLY生猪32万头,出栏小家禽262万只,出栏肉兔72.99万只;出栏肉牛7081头、肉羊1.64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5308吨、9385吨、11491吨。
全县牧业产值达10亿元,增加值2.52亿元,增4.4%;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增加330元。林业2011年,青神县实现林产业产值16亿元,增加值1798万元,增长8.4%;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
2011年,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有4家,有企业职工2000人,包括造纸的企业2家、竹编企业2家;另外,全县从事竹类经营的大户有16户,包括种植大户5户、竹家俱经营大户11户。全县竹产业实现产值近8亿元。
2011年,青神县完成工业投入14.35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技改投入14.5 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9.67亿元,增速22.1%;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57亿元;实现利润4.83亿元;工业入库税金1.34亿元青神县。
青神县有工业企业269户,其中:机械企业120户,纺织企业17户,医化企业24户,竹木企业24户,其他8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户。
形成机械、纺织、医化、竹纸四大支柱产业。机械2011年,青神县机械企业124户(含个体工商户22户),从业人数6500人,从事设计和工艺的技术人员450人,占6.9%。
其中,规模以上15户,2011年实现产值20.8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下同)的27.3%;实现增加值6.3亿元、利润1.81亿元和税金8916万元。,分别占全县的32%、56.6%和63.7%主要生产机械铸件、基础(含汽车)零部件、冰箱压缩机、木工机床、饲料机械、球磨机等机械产品,可年产铸件12万吨、基础零部件23万吨、冰箱压缩机800万台、木工机械7000台。
纺织工业2011年,青神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户,总资产5.26亿元,从业人数1946人;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0.35 %,总量占全县比重达17.88%;实现利润3563万元。医药化工2011年,青神县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7户,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户(彩虹制药、民威林产、民众日化),医化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0.63亿元,销售收入10.45亿元;工业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9.64%;工业利润1150万元。
2011年,青神县青神竹编艺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神捻条画艺术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
《青神故事》荣获中国地方台方言剧评比一等奖。青神竹编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先民们就生产、生活方面广泛用竹。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
5.四川眉县故迹有那些
苏东坡故里在眉山
眉山,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
眉山古称眉州,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州、郡治所。两宋期间,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
眉山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市政府所在地眉山建县已有1505年历史,是著名的三苏文化之乡,有三苏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彭山已有2300年历史,有彭祖山,江口东汉崖墓群(省级)等著名古迹,市、县级文物多达40处,出土珍贵文物众多;青神是第一代蜀王蚕丛出生地,有驰名的中岩寺,平羌小三峡和独具特色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洪雅建于隋代,古建筑及民居古镇众多,瓦屋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此外,还有丹棱的龙鹄山,仁寿的牛角寨等石刻造像。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眉山旅游的宝贵财富。文化遗迹的分布,存在着一个从古而今、一脉相承的岷江文化带,是构架眉山文化旅游最有特色的发展片区和支撑点。
6.我不是四川人,我想问一下青神是眉山的还是乐山的
我是眉山人,在也在实习的时候呆过,青神是眉山的一个县,不属于乐山,
神建制,始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废帝二年(公元 553 年) , 初立为郡,继而置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迄今( 2004 年)共有 1451 年的历史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青神隶属于川西行政区眉山专区, 1953 年划归乐山专区管辖, 1968 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 1985 年改称乐山市。
1997年8月,原乐山市所属眉山、彭山、仁寿、丹棱、洪雅、青神等 6 县成立了眉山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东坡区),青神县划归眉山地区管辖, 2000 年 12 月,撤销眉山地区成立眉山市,青神县隶属眉山市管辖至今( 2004 年)。
青神县面积 386.8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3081 公顷 ,森林覆盖率 27.07 % 。以县城为中心,至县境边界的直线距离,东西向各为 10.6 公里 和 11 公里 ,南北向各为 10 公里 和 7.4 公里 ,青神县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东经 103 度 41 ' 至 103 度 59 ' ,北纬 29 度 42 ' 至 29 度 55 ' ,地貌以县城为中心,呈盆状结构。岷江由北而南,从中部纵贯全境,东部以龙泉山脉为倚靠,山岭连绵起伏,称为东山;西部以眉山白马台地为主体,丘陵逶迤相续,称为西山。中部为岷江,思蒙河冲积平坝。县城所在地城厢镇就座落在平坝中心。地势开阔,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农田灌溉条件优越,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青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范畴。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迟春早,无霜期长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 17.1 摄氏度 ,日照 1181.7 小时,年降水量 1098.8 毫米 ,无霜期长达 313 天。境内江河纵横,溪流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
青神县人口 19.85 万人( 2003 年),人口密度为 513.19 人每平方千米。其中,农村户口的居民为 16.42 万人 , 占全县人口的比例为 82.7 % ,其中男性居民 10.08 万人,女性居民 9.78 万人,男女比例 103 ∶ 100 。
全县人口的年龄数量与比例分别是: 18 岁以下人口 3.7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8.6 % ; 18 岁到 35 岁人口 5.44 万人,占总人口的 27.4 % ; 35 岁到 60 岁人口 7.62 万人,占总人口的 38.4 % ; 60 岁以上人口 3.1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5.6 % 。
全县分为 7 镇 11 乡,分别是 7 镇:城厢镇、南城镇、汉阳镇、河坝子镇、瑞峰镇、西龙镇、黑龙镇; 11 乡:天池乡、天庙乡、桂花乡、观金乡、青竹乡、青城乡、白果乡、翁家乡、罗湾乡、罗波乡、高台乡。总计下属 153 个村, 1153 个村民小组, 12 个居委会, 54 个居民小组。
全县人口分布不均匀,位于岷江和思蒙河冲击平坝上的 5 个乡镇只占有全县国土面积的 17 .5 % ,却 拥有 8. 28 万人,占全县人口的 41 .7 % ,人口密度达到了 1221 人每平方千米。而位于丘陵地带的其余 13 个乡镇,人口密度只有 363 人每平方千米。
县政府所在地城厢镇面积 8.05 平方千米,人口 22685 人,人口密度 2818 人每平方千米,是全县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位于 岷江和思蒙河冲击平坝中心。城厢镇同时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7.四川省眉山市相当于重庆的什么地方
我不太清楚重庆的情况,但我是眉山人,我将眉山的概况告知于你,你自己去作评估: 眉山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坡区。
邮编:620010。电话长途区号:0833(2009底将并入成都028区号)。
车牌编号:川Z。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眉山市,辖东坡区、仁寿、彭山、洪雅、丹棱、青神一区五县,眉山市作为四川盆地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来已久,为郡、州、专区治所历时1430年,废县归州直隶700余年。
眉山市人文旅游资源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历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
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苏氏三父子,有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梵高”、“画坛怪杰”的石鲁和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冯建吴。 眉山主要旅游景点: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滩水库 三苏博物馆 三苏纪念馆 彭祖山(仙女山) 彭山江口汉崖墓 牛角寨大佛 中国竹艺城 东坡湖公园 龙鹄山 眉山市传统美食特产、工艺品众多。
著名的有:仁寿黑龙滩全鱼席、芝麻糕、干巴牛肉、回锅羊肉、回锅鱼、文宫枇杷、曹家梨;东坡松花蛋;东坡区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龙眼稣、眉山脐橙和国优三苏酒;彭山的彭祖酒、甜皮鸭;洪雅的雅鱼、藤椒油、瓦山春酒、道泉高山绿茶和各种野餐;青神的江团、汉阳鸡、中岩烤全羊、青神椪柑;尤以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松花蛋、芝麻糕扬名海内外。 工艺品有:青神的竹编工艺和仁寿的火凤凰陶瓷工艺品等。
眉山市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东坡文化节、彭祖山寿星节、洪雅台会、瓦屋山杜鹃节、冰雪节、瓦屋山国际道教文化节、青神的竹编艺术节、橘花节、仁寿的枇杷节、仁寿羊肉美食文化节、仁寿曹家梨花节、丹棱的唢呐艺术节等等,每年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享誉巴蜀,名扬海外。
城市标志 2007年2月13日由眉山市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的城市标志揭晓,以苏东坡像为设计主题的标志入选。 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苏东坡给了眉山这个名字以丰富的内涵,整个标志设计由中国古代瓦当图案和东坡头像组合,表现出一种具有古代历史痕迹的感觉,更体现出眉山的古老文化。
从图案到字体都运用了一种古朴的风格, 采用了中国朱红与黑色组合而成,体现出较为浓郁的文化味道,此色彩也代表了一种祥和诠释,同时也符合眉山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个性城市。整体标志设计中采用了中英文对照,使标志更具国际化和现代感,传达出眉山作为“千载诗书城”的文化特征。
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东经(102.49`-104.30)北纬(29.30-30.16`)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带,成都--乐山黄金走廊中段。南瞰乐山,东临资阳,西望雅安,是成都平原通联川南、川西南、川西、云南的咽喉要地和南大门。
2、自然环境 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东部龙泉山两翼,西部丹棱、彭山、洪雅境内大部份地区皆为低山丘陵,海拔500-800m部份达800-1500m,中生代红色岩层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发育,生态环境优良。
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低气温-3.5℃,极端最高温度38.6℃,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 3、重要矿产及资源 矿产资源——境内矿藏有金、银、铜、铁、锌、煤、石膏、芒硝等20多种,其中芒硝储量达到650亿吨。
森林资源——有林业用地200712.1公顷,其中国有林地64529.5公顷,集体和个人林业136182.6公顷。另有四旁树占地33473.9公顷,活立木总蓄积为1369.5万立方米,全市有用材林78293.9公顷,蓄积711.9万立方米,防护林3428.2公顷,蓄积465.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9.8%。
水利资源:全市各类水利工程27887处;流经该市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15条,其中岷江从北到南流经彭山、眉山、青神三县,径内流长99.26公里,青衣江从雅安经过我市洪雅县流入乐山市的夹江县,径内流长58.82公里;水电开发理论蕴藏量106万千瓦,可开发92.2万千瓦;全区养殖面积14.8万亩,水品产量年达31050万吨。 基础设施 眉山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1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项目示范城市和中国城市交通数字化建设试点城市。
眉山地处四川西南,五年来投入近40亿元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水平进入四川省先进市行列。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3公里、一级公路98公里、二级公路450公里;市境内成昆铁路,成(都)乐(山)、成(都)雅(安)高速公路,国道213线,省道103线、106线和岷江水道纵横交织,四通八达。
五县城到中心城区都在半小时车程以内,到省会成都均在一小时车程以内,成为四川省第三个半小时交通市。 眉山境内有水电站144座,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目前,四川境内正在建设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在近五年内陆续建成运行,将为眉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通信宽带网络遍布城乡,程控电话装机44.33万门,全部实现程控化;移动用户61.63万部;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部。 眉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