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玛丽·居里朗之万 “镭”的发现者玛丽·居里——居里夫人传奇的一生
“镭”的发现者玛丽·居里——居里夫人传奇的一生 上学的时候, gt 我们都学过关于居里夫人的文章。 gt 语文课本里的居里夫人, gt 淡泊名利、心系全人类, gt 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的贡献, gt

“镭”的发现者玛丽·居里——居里夫人传奇的一生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关于居里夫人的文章。>语文课本里的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心系全人类,>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的贡献,>俨然一碗正能量满满的鸡汤。> >然而纵观百年前的历史,对女性向来是不客气的。即使丰功伟绩如居里夫人,也逃脱不了。>维基百科里的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法国著名的院校、>2次获得诺贝尔奖,>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然而隐藏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虽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法国著名的院校,>却没有资格申请一个最普通的职位;>虽然2次获得诺贝尔奖,>却没有机会进入法兰西科学院,>没有资格在科学院朗读自己的论文。>甚至连她的实验室>也是归于她丈夫名下,>她丈夫死后她要多方申请>才能重新获得研究资格。>虽然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却被钉上“波兰荡妇”的骂名。>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1867年生于俄罗斯波兰领地华沙。>她是家里年纪最小的第5个孩子。>父亲是一名老师,>收入十分有限。>玛丽亚7岁的时候,>她最年长的姐姐死于斑疹伤寒;>10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又死于肺结核。>这一段经历对玛丽亚的打击很大,>使她从信奉天主教转为不可知论者,>还曾因患上抑郁症而引发晕厥。> >左边第一位是玛丽亚,好在玛丽亚够隐忍也够勤奋。>16岁时,玛丽亚以获得金质奖章的优质成绩从中学毕业。>然而,因为家境贫寒与性别关系,玛丽亚无法读大学。>为了给在巴黎学医的姐姐提供经济援助,她就在别人家当家庭教师打零工。>这段时间,她就通过阅读书籍来自学。>1891年末,24岁的居里夫人靠着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终于入读巴黎大学,>继续她在物理、化学和数学方面的学业。>她白天学习,晚上做家教,靠着微薄的收入维生。> >玛丽亚在华沙新城区的故居,>现被改建为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馆>在学业上她也有很大的困难。>她的法文不好,>又加上以前在波兰受的教育>不够应付法国大学的课程,>尤其是物理学科所必备的基本数学知识。>因此她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图书馆里。>凭着坚强的意志,两年后,>玛丽亚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物理学学位,>并在工业实验室找到一份工作。>同时,她继续在巴黎大学的学习,>在一份奖学金的资助下,>第二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这样,27岁还在读大三的她,>已经有两个学位在手了。>1894年,>玛丽在科研项目组中>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这是一位跟她在智力和感情上>都相得益彰的伴侣。> >居里夫妇合影>1894年暑假,玛丽亚回到华沙的家中。>她以为能在波兰做她想做的工作。>对一战历史有所了解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波兰当时被普鲁士、奥地利、>俄国一分为三,>华沙归俄国统治,>人民生活艰苦、没有自由,>女性更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玛丽亚因为是女性,>被克拉科夫大学(现雅盖隆大学)>拒之门外。>玛丽亚在皮埃尔的说服下,>回到巴黎攻读博士学位。>1897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伊蕾娜诞生。>为了养家,玛丽亚开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兼任教职,>同时研究铀射线。> >皮埃尔·居里、伊蕾娜和玛丽·居里一家三口>她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学校旁通风差又常漏水的棚屋>就是她的工作场所。>学校不愿意资助她的研究,>她只得靠冶金和矿业公司、>各类组织和政府的补贴维持研究的进行。>1898年7月,>玛丽亚和丈夫发表一篇联合署名论文,>宣布以“钋”命名所发现的元素。>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被瓜分的祖国波兰,>那个曾把她拒之门外的波兰。>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妇将他们发现的>第二个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拉丁文意为“射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创造出>单词“放射性”(radioactivity)。> >居里夫妇在实验室>1900年,>因为在放射性领域里的卓越研究成果,>玛丽亚成为首位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女性。>然而1903年,>玛丽亚在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她和皮埃尔应邀访问伦敦皇家学会,>作关于放射性的报告。>但因为玛丽亚是女性,>而被临时拒绝了她作报告,>只有皮埃尔做了报告。>同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亨利·贝可勒尔、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亚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被授予诺贝尔奖的女性。> >1903年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肖像>但在这个常识背后的故事却是,>在由4个当时有名的科学家>联合提出的提名信中,>连玛丽·居里的名字都没有提到。>主要的功劳被归结于一个叫贝克勒尔的>出身化学世家的贵族科学家。>如果不是有位倡导>女性科学家权利的委员向上申诉,>玛丽亚根本不会获得提名的机会。>在获得诺奖三年后,>皮尔埃因车祸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让玛丽亚的整个人生都灰暗了。>她失去的不仅是一位丈夫,>还是一位最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一个月之后,>巴黎大学物理系决定将>原本保留给皮尔埃的职位,>转授给玛丽亚。>她成为了巴黎大学首位女教授。>而在此之前,>巴黎大学从未考虑过让她做教授,>直到皮埃尔去世,>找不出更适合的人选了,>才百般不情愿地给了玛丽亚。>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分离出镭,>放射强度单位以居里命名。>因此发现,>191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第二次授予她诺贝尔奖。> >1911年诺贝尔奖证书>不到10年的时间,>一位女科学家,>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了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成了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按照一贯的思路,>这样的成就,>一定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名誉。>然而,并没有。>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昂贵的,>居里夫人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后来,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苏联邮票(1987年)上的居里夫人>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她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不仅如此,>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在她一个人要负担>养育两个女儿的重担下。>同年,居里夫人被传与皮埃尔>以前的学生保罗·朗之万已同居一年。>这段韵事在巴黎新闻报>在11月4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上被昭告法国。>朗之万也是一个相当卓越的科学家。>他比居里夫人小五岁,>完全可能成为她新的>助手、爱人、伴侣和战友。>朗之万本身的婚姻也存在极大的问题。>他娶了一个陶瓷工人的女儿,>她暴躁粗鲁野蛮,>争吵中用花瓶打破丈夫的头,>她也蔑视他的研究工作,>因为那带不来——现钱。> >然而朗之万的离婚失败了。>同时还愚蠢地让自己的妻子>拿到了居里夫人写给他的情书,>这些情书被一同披露在了巴黎新闻报上。>在这些情书里,>居里夫人表现出了自己具有强烈的性需求,并且试图满足它们>玛丽亚从此被钉在了这样一个名词上:>波兰荡妇> >这堪比科学界艳照门的事件,>让居里夫人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他们袭击她的住宅,>用石头砸坏她的窗户,>声称要杀死她,>要她滚出法国。>连曾经热烈拥护过她,>并且在科学上与她同路的>一些法国科学家,>也联名写信,要她离开法国。>居里夫人最忠实的学生与支持者>对这件事曾说:>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撇开道德与伦理层面,>仅看看同一时代另一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结过2次婚。大学时未婚先育,自己连私生女是死是活都不知。后来移情表姐,婚姻不顺间还与各类情人保持暧昧关系。>而同样是这场戏的主角——>保罗·朗之万,>并没有受到冲击。>他的凶恶的妻子在成功地>煽动了舆论毁灭了玛丽·居里之后,>同意他另外再公开拥有>一个女秘书做情人,>以此挽回了婚姻。>甚至再过多年后,>她还同意丈夫又和>一个年轻的女学生搞在一起。>为了养活这个女学生情人,>朗之万甚至还请求玛丽·居里>在研究所为这学生安排了一个职位。> >居里夫人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被周围强大的、恶毒的、残忍的敌意打垮了,>她的精神一直处在崩溃状态,>不得不住进一所由修女开办的医院,>以求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此时一战爆发,>强悍的意志和工作让她再度站了起来。>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这堪称核医学的起源。>在快速学习放射学、>解剖学和汽车机械后,>她购置X射线设备、>车辆、辅助发电机,>组装出流动式X光机。>据估计,超过100万受伤士兵>得到过居里夫人的流动式X光机治疗。> >居里夫人与她的X光车>她还想捐出她的诺贝尔>奖金质奖章以支援战事,>但被法国国家银行拒绝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从没有忽视过家庭教育。>在她的栽培下,>她的女儿伊雷娜成为世界上>第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二女儿艾芙成了法国作家。>居里夫人一生贡献给科学,>但最后也是科学结束了她的生命。>她因为长期暴露在过量的放射线下,>以及在研究期间在口袋中>携带装有镭的试管,>在1943年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011年,为纪念居里夫人获得>第二个诺贝尔奖100周年,她的故居被涂上壁画>居里夫人曾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这大概是她自己>对她一生的总结了吧! 很赞哦! (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