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温泉流淌了千年 流淌千年的进香河真的消失了吗?
流淌千年的进香河真的消失了吗?
说起进香河,外地人会问在哪里?地图上为何找不到?南京人会说,我也没见过,只知道有条进香河路。那么一串子问题就出来了。南京真的有过一条叫进香的河吗?如果有,进香河现在还有吗?为何我从来就只见进香河路,不见进香河,到底发生了什么?古代进香河与“进香”有关吗?
1、源远流长南京城中的进香河路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南麓,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东路,因地下流淌的进香河而得名。进香河属于秦淮河水系的一条支流,其前身是孙吴赤乌三年(240)吴大帝孙权开挖的人工河道——运渎的一部分。20世纪30年代,朱偰先生经考证后得出:运渎河道北段,就是明清时期的进香河。运渎开掘通航以后,进香河与运渎、青溪、秦淮河和玄武湖相连,构成当时南京的河道体系,历经孙吴、东晋、宋、齐、梁、陈三百多年风雨,朝代更迭频仍,其水流不废,一直是六朝建康城重要的通航河道。
朱偰《金陵古水道图》
隋开皇九年(589),隋大将韩擒虎与贺若弼率兵攻占建康(今南京),实施“平荡耕垦”的策略,将建康城废为农田。随着南京地位的下降,运渎日渐淤塞,无法行船,沦为荒渠。及至唐末杨吴时期,开始建设昇州城,六朝都城稍往南移,纳秦淮河入城内。运渎北段被隔玄武门(今北门桥)外,仅为鸡笼山(鸡鸣山)南麓之水流入杨吴城濠的一支沟渠。据《景定建康志》记载,两宋时期,处在北门外的运渎周边,或设酒库,或设雪窨(冰窖)。至元朝,运渎周边被辟为演兵教场,并有“防江军寨” 驻扎在附近。
南唐江宁府图(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
2、城市山林明初定鼎南京,万象更新。朱元璋扩建南京城,运渎北段被围入城中。为纪念当年追随其征战殁亡的功臣,朱元璋敕令于鸡笼山建功臣庙,并将历代帝王、名臣,及都城隍庙等,悉数移建鸡笼山南麓。同时,开掘加宽运渎北段河道,使之与杨吴城濠相通,并连接内秦淮,以利官民乘舟赴鸡笼山“十庙”拜谒先贤,进香祭祀。因进香者皆由此河而来,故名进香河。
明朝对鸡笼山历代帝王庙及功臣庙等庙宇的祭祀,非常重视,派遣大臣或由专事其职的部门定时定规进行祭拜。盛大的船队行驶在进香河上,鼓乐齐鸣,香烟缭绕,诵经之声回荡,河面莲花点点,其情景实在堪称壮观。当时的文人绅士常以泛舟往来秦淮与进香河之间,为一大雅趣。进香河东北,即为著名的国子监,集中了众多莘莘学子,苦读之暇,泛舟小游,亦属乐事。这条河流舟船不绝,承载了无数帝王将相、富商巨贾、才子佳人和寻常百姓的梦想。
庙宇寺观图(明礼部纂修《洪武京城图志》)
明清以降,进香河代有疏浚,从北到南架有6座桥梁(一说5座),依次是进香桥、西仓桥、大石桥(又名石板桥)、红板桥、严家桥、莲花桥,周边景致宛若城市山林。明“金陵四十景”和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鸡笼云树”,即位于进香河北端,山水相依,独具幽趣。
进香河上的桥梁(清光绪年间《金陵省城古迹全图》)
其时,许多文人雅士选择在进香河周边筑园而居。汪均之集园、饶在歧也园、曹恺堂春水园等散布在进香河畔,这里成为文人雅士聚居区。民国陈诒绂《金陵园墅志》卷上记载:
集园,在大石桥北,桐城汪均之正鋆居金陵所筑者;也园,在大石桥,饶在歧世昌园;春水园,在莲花桥,曹恺堂园。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印刷出版家胡正言,其居室“十竹斋”就建在鸡笼山麓。
鸡笼云树(清朝徐藻编绘《金陵四十八景》)

3、市井百态
进香河周边不仅是文人雅士栖居之地,同时也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所,充满着市井气息。
明清时期,南京城内掘有众多水井,以方便市民日常生活用水。进香河东西两岸及周边,是南京城北人烟稠密的市民聚居地区之一,其时,河上莲花桥西侧辟有“三眼井”,西仓桥东侧建有“九眼井”,水源充沛,水质清冽,两岸及周边居民受益良多。清朝甘熙《白下琐言》卷一记载:
城中人烟辐辏,食井不可胜计。汉西门侧有四眼井,北门桥转东(莲花桥西侧)有三眼井,进香河尽处(西仓桥东)有九眼井。
书影
良好的居住环境不断吸引外地人群入住进香河周边,或经营特产。《白下琐言》卷七记载六合吴某,售香腊为业,开铺于金陵之石板桥。
特别是进香河南侧的北门桥一带,商贾林立,是城北地区的最大市场。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写道:
南都大市,为人货所集者,亦不过数处……它若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亦称大市集。
4、多元共生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为开发民智、培养师资,清政府在南京首创“三江师范学堂”于进香河以东、鸡笼山南麓。数年后,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首都志·卷八》记载
三江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三江师范学堂于江宁府署;同年,移于北极阁。两江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原有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京城内辟建贯穿南北的市内铁路,铁路铺设的线路,正好经过进香河北端,从地面上截断了来自玄武湖的进香河北源之水。自此,进香河从地表上来看仅与南面的杨吴城濠相通。
晚清进香河(1898年方殿华绘制《江宁府城图》)
北极阁下小铁路
民国时期,位于南京市中心地带的进香河周边,不仅聚居众多城市平民,还有达官贵人的公馆,更驻有不少政、学、警、文等单位部门,故进香河周边在当时属于比较高大上的地区, 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空间。其中,位于进香河东侧四牌楼的两江师范学堂几经迭变,初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又改为国立东南大学,终改为国立中央大学。
进香河航拍(左边为陆地测量总局,右边为中央大学,1928年拍摄)
民国年间的进香河
5、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后,跨越千年的进香河依然流淌不息。其北端以地下涵洞与北源之水相通,南端与杨吴城濠相连。但随着年久失修、又无活水补注,加之居民生活废水肆意倾入河中,进香河终成一条污水沟渠,风光不再。
1958年,进香河整修改建成路,河道上面全部用水泥预制板覆盖,成为暗河;预制板上填土种植各类灌木花卉,形成绿岛。两岸则辟建为宽敞的水泥马路,路边人行道旁,依次种植高大的乔木水杉,命名为进香河路。至此,进香河从人们的视野里倏然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但进香河的河水并没有停止流淌。近60年来,进香河仍在地下悄悄地流动——自北极阁南麓,至莲花桥入内秦淮河北段。现在,在道路中间的绿化带里,还能看到一处3米×2米的水面。
20世纪60年代的进香河路
进香河路中间绿道之下为进香河故道
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作者:卢海鸣 徐智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南京(19)金陵(3)鸡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