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正的原文 這纔是真的《道德經》,你以前看的都是假的
這纔是真的《道德經》,你以前看的都是假的
我們現在看的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道德經》呢?當時的《道德經》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我們對於現在的道德經又是否真的讀懂了呢?
《道德經》雖只五千言,但在中華文明、文化史上卻佔有比肩於儒家一切經典的地位。雖然古今罕有將《道德經》完全讀懂的人,但它的許多思想精髓卻早已流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成爲中華民族心理素質、意識形態、歷史文化的諦造者之一。然而它沒有像儒家經典那樣風光顯耀。這除了因文字上的晦澀難懂外,大概就是因爲它處處略顯“低陋”的文章構織水平以及那要命的幾句“玄之又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從古到今、從天子到百姓都難以理解、或難以認同的。
360百科上這樣介紹《道德經》:
但我們都錯了,我們看了一本“假書”。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有兩張分別抄有《德》和《道》,與我們現在在世面上見到的《道德經》極爲相似。
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年代的先後順序,將它們分別稱爲帛書《老子》的甲本和乙本,統稱爲帛書《老子》。經研究發現,帛書《老子》的下葬時間距今2170多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河上公版本的《道德經》約早50年。而且帛書《老子》的成書時間都比下葬時間更早,大致估算一下時間,應比《道德經》至少早100年。
在這之前,歷史上廣爲流傳的的《道德經》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河上公版本,一爲王弼版本。
河上公版本爲道教所尊崇。根據道教相傳,漢文帝時有位老人隱居河濱,可謂是真正的隱士,世人號之爲河上公,精通《道德經》。漢文帝對老子的《道德經》推崇備至,不僅自己熟讀它,還要求王公大臣們都得誦讀。但時常會有不懂得地方,所以他常常四處尋訪,希望遇到指點迷津的人。後來,文帝聽人們都說河上公精通《道德經》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訪請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授以《老子章句》二卷。該書分《道經》、《德經》兩篇。這樣說來,河上公本就和出土的帛書二卷對上了。也就是說,這部經本不叫《道德經》,而是《德》和《道》兩卷。
而王弼本是三國時期的王弼註解的版本,也就是所謂的通行本。流傳最廣,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就是這個版本。
用出土的文物和這個流傳最廣的版本相對比下來,發現篡改的地方竟然高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中有160多句發生了重大改變。
如果說還不知道這兩本到底孰真孰假的話,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的戰國竹簡則是爲帛書本被篡改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被篡改了:
傳世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帛書版本: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衆妙之門。”
這句話歲改動不是很大,但還是多多少少改變了原來的意思。
但改動也不是胡亂改動,都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避諱當時幾位皇帝。畢竟在封建社會,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因爲一個字被砍頭。
最主要的是爲了避諱漢代幾位皇帝的名字。
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中,爲避諱劉邦、劉恆、劉啓、劉勶和劉弗這五個皇帝的名諱:
將全文中的
“邦”全部改成了“國”;
“恆”全部改成了“常”;
“啓”全部改成了“開”;

“勶”全部改成了“徹”;
“弗”全部改成了“不” 。
如果說爲了避諱,勉強也能理解,畢竟命最重要。但最可氣的是帛書本的這句:
傳世版本: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版本: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今一字之差,意義完全反過來了!
儒家推崇古禮,提倡古道,效仿先人,而這正是老子所極力反對的。
“五色使人目明”被篡改成了“五色令人目盲”
“大器免成”被篡改爲“大器晚成”
“百仞之高,始於足下。”被篡改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唯望唯忽”被篡改成了“惟恍惟惚”。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被篡改成了“我無慾,而民自樸”
“牝恆以靚勝牡”,被篡改成“牝常以靜勝牡”。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被篡改爲“玄牝之門,是謂天根。”
“夫唯不靜,故無尤。”被篡改成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被篡改成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被篡改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等等等等。
相信沒多少人確信有哪一種版本的《道德經》肯定是原汁原味的老子原版《道德經》。
歷史上對《道德經》頂禮膜拜者衆,起疑發問者稀,敢於揮刀舞剪編織《道德經》者貴!
遺憾的是,《道德經》真本在它問世初期就因爲某種神祕或意外的原因受損,使文字順序完全被打亂!而老子本人或見過《道德經》真本的人俱已不在人世!但慶幸的是,後世的人們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這些文字,並流傳至今。
古今中外的高人,談起這部經典,已經不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