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创造性转化的例子 楊東平:傳統文化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楊東平:傳統文化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自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以來,尤其是在20世紀中國風雲激蕩的社會現代化運動中,如何處置、安頓自身的文化傳統,一直是一個超越了文化的重大問題,區分了維新和守
楊東平:傳統文化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自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以來,尤其是在20世紀中國風雲激蕩的社會現代化運動中,如何處置、安頓自身的文化傳統,一直是一個超越了文化的重大問題,區分了維新和守舊的營壘、決裂和承繼的不同立場。從五四到「文革」,反傳統的激進主義成為一個主流。直到20世紀90年代,情況發生了改變。一批大知識分子看到了文化失傳和斷根的危機。最直接的表現,是能夠閱讀古籍的年輕人幾乎沒有了。
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儘管有更加強勁的科技、商業和全球化的衝擊震蕩,繼承和創新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卻逐漸成為朝野共識。
2012年,十八次大報告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傳統文化教育獲得了超越道德教育的獨立地位,被納入社會主流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納入一體化的社會建設進程。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則成為當代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里程碑式的坐標。
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固然有學校的、社會的、家庭的、體制內外的不同空間和途徑,但毫無疑問,學校是弘揚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主戰場。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許多學校探索多樣化的實施途徑,包括經典誦讀活動、校園文化建設、開設校本課程,如書法、武術、地方戲劇等等;通過非遺傳承傳統文化的特色教育,如吟誦、詩歌、剪紙、活字印刷、鄉土文化、戲曲學習;拓展母語教育,開展誦讀課、繪本課、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課等;通過學科融合,開展跨學科、綜合性的文化教育活動,如圍繞傳統節日、節氣的各種主題活動。從實現情況看,經典誦讀是最為普及的教育方式。
從一些實施較好的地區、學校看,傳統文化教育的確有效地改善了學生的品德行為,充實和活化了校園文化,改善和提升了學科教學,具有積極的效果。但無須諱言,在應試教育的整體環境中,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如師資匱乏、動力不足、教學時間缺乏保障、教育內容的知識化和碎片化,教育目標和評價模糊等等。
因而,要使傳統文化教育真正進入學校、進入生活、進入青少年心中,最重要的是如國辦的《意見》所指出的,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可見,沒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沒有傳統文化教育的生命。這種轉化和發展具有諸多方面,有一個重要關注,是連接兒童、連接當下、連接生活,從而為未來培養人才。這需要基於兒童立場,開展兒童本位的傳統文化教育。以誦讀開啟兒童的天賦之門,通過閱讀推廣、重視整本書閱讀,克服「碎片化」的現象。對經典的「活化」傳承,例如錢鋒的「萬物啟蒙課程」,遵循兒童學習的階梯,結合地方性、鄉土文化、兒童性、民族性的演繹,探索麵向中國兒童的「全人教育」。在學前教育領域,「華夏三親啟蒙教育」汲取中國古代禮樂啟蒙教化之精華、秉承平民教育的理念、借鑒華德福教育的方法,通過親情、親自然、親鄉土的三親教育,探索一套「修德、開慧、學藝」的中國式兒童教育新思路。
當前傳統文化教育中的諸多挑戰和問題,大多並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可能的選擇就是通過多樣化的探索,在實踐中加以比較、選擇,達成進步和進化。這需要一種開放的態度,包容,寬容的機制,允許多樣化的教育探索,通過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形成不同的模式、方案、方法、路徑,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社會環境中紮根生長,恢復生機。
本文作者:楊東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很赞哦!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