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瀑布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
杨晓雷的 的全文
生命的瀑布 日期:2005-01-28 作者:杨晓雷 来源:文汇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
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提起林则徐,人们立刻会想到虎门、广东,而少有人想到伊犁。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震惊中外,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辉煌。此时,林则徐的仕途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
而伊犁,是林则徐的流放地,是他一生中最苦难最落魄的日子。 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来到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
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布置得十分简朴,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
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对林则徐事迹早已耳熟能详,故来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
犹如看戏,轰轰烈烈的高潮过去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偏僻遥远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前途一片黑暗。
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时间,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经历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王鼎以死相谏,亦无法改变林则徐流放的命运。
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林则徐足足走了四个月才到伊犁。
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他孤独地跋涉在西域荒凉寂寥的大地上,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气候的折磨。
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七八辆马车同行。路,越走越偏北,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寒冷。
玉门关外,赤地千里,荒漠连天,气候干燥寒冷,冬长夏短。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时,已是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冬。
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高山。戈壁滩上无路可走,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满地乱石上颠簸前行;天山脚下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
若遇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林则徐只好夜宿马车上。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林则徐在西戍途中所作的这两首诗,可略见他当时赴伊犁途中情形。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
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
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以及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如果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
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
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
杨晓雷的 的全文
生命的瀑布 日期:2005-01-28 作者:杨晓雷 来源:文汇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
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提起林则徐,人们立刻会想到虎门、广东,而少有人想到伊犁。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震惊中外,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辉煌。此时,林则徐的仕途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
而伊犁,是林则徐的流放地,是他一生中最苦难最落魄的日子。 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来到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
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布置得十分简朴,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
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对林则徐事迹早已耳熟能详,故来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
犹如看戏,轰轰烈烈的高潮过去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偏僻遥远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前途一片黑暗。
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时间,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经历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王鼎以死相谏,亦无法改变林则徐流放的命运。
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林则徐足足走了四个月才到伊犁。
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他孤独地跋涉在西域荒凉寂寥的大地上,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气候的折磨。
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七八辆马车同行。路,越走越偏北,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寒冷。
玉门关外,赤地千里,荒漠连天,气候干燥寒冷,冬长夏短。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时,已是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冬。
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高山。戈壁滩上无路可走,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满地乱石上颠簸前行;天山脚下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
若遇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林则徐只好夜宿马车上。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林则徐在西戍途中所作的这两首诗,可略见他当时赴伊犁途中情形。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
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
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以及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如果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
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
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
李白望庐山瀑布和陈凝庐山瀑布两诗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 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徐凝的《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虚空落泉千仞直”,首句写出千仞山壁,飞泉直落,气势显得十分震撼壮阔;更为震撼者是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它雄伟壮阔的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象雄奇、神工鬼斧、自然天成。初读稍显突兀无为,然细品便可悠然心会,妙处尽知。对河流的奔腾景观引发的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也久久萦绕脑际、挥之不去。尤其是最后两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把瀑布的有形化为无形,飘渺中又有许多新奇和柔和的色彩。让你说不出它美在那,却又不得不承认它的美。
然而与上面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比起来,本诗描绘的场景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在《戏徐凝瀑布诗》中说到:“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话过于偏激,虽然说李诗想象奇异,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在徐诗中气势虽不如李诗充足,但大量使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尤其是在最后一句的“一条界破青山色”,一个“破”字,展现的是瀑布的“大手笔”,令人摩挲不尽,玩味无穷。
白水冲瀑布
瀑布的源头在道士山,山亦因白道人修炼成仙的传说而得名。在道士山的涧边岩滩丛中,生长着一丛丛的茶树。相传古代有位叫虞洪的余姚人,入山采茗,遇仙人丹丘子,赠以山中大茗,后取名为“瀑布仙茗”,意为仙人所赐。这里就是它的原生地,旁边还有虞洪为纪念丹丘子而建立的茶祠遗址。
道士山附近的四十二条涧水汇集到白水山顶,直泻龙湫,在瀑布的出水处,有一岩洞,叫潺湲洞,又叫白水宫,相传是白道人诵经修炼的地方。元代,道士毛永贞主持祠宇观,他在瀑布下开荒种地,扩建石田山房,还在观旁建清晖亭,作为观赏瀑布之所。
下泻成潭,流出潭口,在巨石间奔流成溪?4 抵兴姘坠 У赖牧醺佟⒎ 魄谭蚋疚 占弥谏 梢┝兜ぃ 刻煸谙 邢床菀? 严 境闪俗仙 食谱舷 殖葡匆┫ R蛘庖淮 漳暝莆礴匀疲 纬墒 锍さ脑拼 嗣悄媳蓖 矗 路鹌 ≡谠坪V 校 食啤肮 啤保 浇 杏泄 蒲摇⒐ 魄拧?BR>
梁弄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抗战时期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历史上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李白、皮日休等渚多诗人驻足于此。镇内有五桂楼、宋墓石雕、马蹄形街等历史古迹和浙东根据地纪念馆、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旧址、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胜迹,自然人文,相得益彰。
春种( 一)利栗 白发( 三)千丈 人间(四 )月芳菲尽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我国壮丽山河、历史名城的名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 )(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撅(应该是鱼字旁的,我不知道怎样打那个字,只好这样打!)鱼肥。
3.诗歌应用题。
(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的两句诗“------------------------------”,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2)到了瀑布脚下,捧起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3)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
山穷水尽疑无路
其解,就在我“----------------------”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

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4)齐敏明天随爸爸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读书了,小强在送她的时候拍拍他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肩膀,说:“----------------------------”
4.诗歌创作。
创作一首诗,关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帮帮我吧!
国人难忘的一刻
那一刻,美好的家园顷刻成为废墟!
那一刻,幸福的生活瞬间灰飞烟灭!!
那一刻,幸福的笑容被泪水和鲜血模糊!
那一刻,我们的心被震痛了、揉碎了!
身为炎黄子孙,怎能没有爱国之心?
身为血肉之躯,岂能没有仁爱之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众志成城,战胜万难!!!
本人真的太笨,有些诗是学过了,但是,我也懒的翻书了。所以,路过的同志们!帮帮我吧!!!
问题补充:拜托!本人也是6年级上学期的 !!!
是来自人教版的第六组的练习,那本书的名字叫 《新课标小学课内课外》丛书
黄色的,是海天出版社的,丛书编写组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