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哪些特征

火烧 2023-03-10 12:17:35 1063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哪些特征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释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资料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资料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较为严重 老年人数量超2亿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释出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失去了很多人,所以毛鼓励生育,结果就是人口剧增,现在的老人其实就是毛时代出生的人,人口老龄化其实就是由战争和政策导致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一、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这里指的是狭义养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问题。我国老年群体可以分为不同的型别。从经济供养来源划分,大致可分为离休阶层、退休阶层、自养阶层(指城乡无国定经济来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积蓄或子女供养的老人)、救助阶层;从生活状况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从居住环境角度划分,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阶层。在老年群体里,绝大部分离退休人员属于政府供养的体制内老年人。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说体制内的离退休阶层好于其他阶层,城市阶层好于农村阶层。生活质量最高的是体制内离退休领导和极少数的退休知识分子、企业人员。
我国老年群体生活状况主体上比较幸福,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面临的困境也比较大,其主要反映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围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2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真正纳入三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2007年底),占老年人总数的46%,其余5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三类养老社会保障范围。他们未来的生活如何解决,如何保障,是政府的一个难题。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已经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极度困难,显得政府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我国不仅现有8000多万老年人游离在三类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而且未来几十年里这个数还在大幅度增加(假如政府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话)。我国参加城乡四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农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制度)的人口总计约2.74亿(2007年底),只占到应参保人口的1/3。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首要的基本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速度和保险水准都有较大差距,而且全面推动难度大,由此反映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钜。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真正纳入两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为4152万(2006年底),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其余3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参加城镇三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制度)的人口总计约2.41亿(2007年底),尚有1/3以上应当参保的城镇人口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而且,根据现在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无经济来源导致没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应的今后没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将会持续增加。
在农村,我国有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上3000万人参加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农村约7.6亿人口(2007年底)纳入医疗保险。农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多,但保障水平非常低,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保障。因为高额的医疗费和低额的报销比例以及医疗机构的限制,常常把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拒之医院的门外。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事实上成为老年人只交钱不看病的负担或“经济剥夺”。
医疗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但从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进展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却不能享有社会医疗保险,看病和住院费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亲属负担。我国这种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与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老年人贫困现象加剧和健康受损害。
三、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和尊严保护问题
在我国,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带有普遍现象。对于物质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来说,精神贫困十分可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敬老文化尚不浓厚。从社会文明层面来说,没有广泛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现实相对应的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歧视、排斥甚至遗弃和伤害老年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案件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家庭文明层面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很多老年人因精神贫困而致生命质量严重下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不仅如此,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社会伦理道德下降等原因,广大老年人的尊严常常得不到保护,一些地方政府、社会乃至家庭对老年人漠不关心,老年人的优待不能兑现,常常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员,严重损伤了老年人的尊严。
尊严是人的基本权益。不管哪个阶层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相对的。从幸福的角度看,富裕阶层的老年人不一定就比小康阶层的老年人幸福。事实上,哪个阶层的老人都有苦恼、困难等不幸福的因素和问题,相应的都需要政府和社会保护他们是尊严。对经济富裕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尊严保护。不管哪个阶层的老年人,到了高龄以后,都成为绝对的社会弱势群体,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爱。
四、老年人的价值发挥问题
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如何度过20-40年的晚年生活,是政府予以研究的问题。对绝大多数的健康老年人来说,他们很愿意继续发挥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他们不愿意无聊地等死。面对越来越多的希望发挥人生价值的老年人,政府该如何引导,如何对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其间,政府绝对不能视而不管。如果政府不能给亿万老年人发挥人生价值的生活平台,一方面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老年人人生价值的发挥又确实与青壮年的就业发生矛盾,因为我国本来就有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老年人的价值发挥问题,是一个重大老龄问题。
五、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问题
我国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失能和半失能而需要照料护理老年人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为老社会服务短缺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严峻问题,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阻滞性因素。在城市,社群公共服务主体上尚不能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居民共同的服务需求,对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更是十分稀少。据资料显示,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大约在2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超过20%,现有的社群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需要。我国城乡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基本上还是一个空区,为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艰钜。尤其在农村,除了少数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外,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六、老年人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影响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亿万老年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压力和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正面的,一个是消极负面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有大缺位的情况下,老年人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影响就是消极负面的。目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缺位比较大,因而产生的消极负面问题处于加大的趋势。我国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和老年医疗费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拖跨经济。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劳动力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寿命延长,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大数量的老年人得不到养老保险的保障,另一方面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将会出现困难,这对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是雪上加霜。就养老保障需求这一项,就有可能拖跨我国的经济。据测算,在2005—2034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养老基金缺口逐年扩大,到2034年“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多亿元。同时,老年人巨大医疗费的支出加剧了卫生资源消耗的矛盾。老年人口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非常迅速。有统计表明,老年人消耗卫生资源是全人口平均的1.9倍,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3倍以上。老年人口巨大的医疗需求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七、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问题
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是包括积极正面的和消极负面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有效,力度大,就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从我国现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状况看,应该是消极负面的影响程度和趋势大。
现代老年人都是建国前出生的,都经历过艰苦的革命战争或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我国老年人政治思想状况主体上素质高,可以说最忠于党,最热爱党,最拥护党,最听党的话,最能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由现代老年人的成长、工作和受教育的环境决定的。所以现代老年人主体仍然是我们党的优秀群体。但同时也要看到,现代老年人虽然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科技的进步,但他们因渐渐年老体弱,失去作用,也遭遇到不公的待遇和精神的贫困,以至于生活生命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老年人政治思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诸多政治思想上的模糊或错误,对党和政府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对党的思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有的甚至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有些老年人不仅自己对抗政府,参加邪教组织,有的还鼓动社会人员向政府发难。老年人相对一般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的言行对子女、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和情况如果继续下去,随着我国转型期矛盾和问题的继续出现,对政府产生怀疑甚至牴触的老年人将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老年人是一个相对没有后顾之忧的特殊群体。如果党和政府不能及时引导使老年人树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将会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阻力。
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稳定的最大危险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文革”和“六四”时期的青年人步入老年,将会给我国社会甚至政治带来不稳定(假如措施不力的话)。如何把老年人潜在的危险压力转变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需认真研究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八、社会老龄意识问题 社会老龄意识指的是社会全民对老年的立场和态度。社会老龄意识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对老年人的敬老态度问题。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的大国。在这个文明传统文化里,尊老敬老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每个家庭大都重视家庭孩子的尊老敬老礼貌教育。孩子自懂事起,大人就引导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对老人(主要是年长的爷爷奶奶)要处处尊敬,说话对老人有礼貌,吃饭老人优先,劳动照顾老人,尽可能不让老人参加劳动,或挑选最轻的活让老人做,等等,体现了百善孝为先文化观念,使我国成为闻名世界的尊老敬老的文明古国。建国以后,我国尊老敬老风尚依然浓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尊老敬老的风尚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激烈的竞争,使包括官员在内的各类群体尊老敬老意识淡薄,导致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二是中青年对自己养老的理念和准备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中青年迫于经济竞争的生活压力,没有精力和力量思考准备自己的养老问题。如此下去,将会给未来老龄问题的解决增加难度,甚至会由此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需要政府尤其关注的一个老龄问题。要防患于未然,积极培育增强中青年对自己的养老意识。三是老年人自己的养老意识问题。对老年人自身而言,要有积极的心态,通过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养老本领。这方面现有老年人做得比较好,但整体上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政府对中青年养老的准备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对中青年养老的准备严重不足,也即对人口老龄化的“防洪”工作缺位比较大。这一隐患的老龄问题长期下去,将会给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造成重大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龄问题是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在充分把握我国老龄问题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放矢地推进工作,实现老龄工作的突破和飞跃。根据我国老龄问题的现状,老龄工作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实现全社会的老年幸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这里指的是狭义养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问题。我国老年群体可以分为不同的型别。从经济供养来源划分,大致可分为离休阶层、退休阶层、自养阶层(指城乡无国定经济来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积蓄或子女供养的老人)、救助阶层;

我国老年群体生活状况主体上比较幸福,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面临的困境也比较大,其主要反映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围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2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真正纳入三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2007年底),占老年人总数的46%,其余5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三类养老社会保障范围。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真正纳入两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为4152万(2006年底),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其余3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参加城镇三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制度)的人口总计约2.41亿(2007年底),尚有1/3以上应当参保的城镇人口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而且,根据现在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无经济来源导致没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应的今后没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将会持续增加。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资料公报(第1号),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不过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更多人准寻计划生育,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老龄化的速度会更快,原因还有人口基数大
解决方案:1适当延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等非重劳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有助于他们继续创造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鼓励他们继续为社会服务。
3可以在东部一些发达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地区(如上海等)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甚至可以鼓励生育,因为象上海现在好多白领由于事业原因都好迟生育甚至迟迟不生育。

如何控制我国人口老龄化?

提倡生二胎

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哪些新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
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哪些特征

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
二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相差约30年。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
三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四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