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慈禧太后死 慈禧太后介绍.ppt
慈禧太后介绍.ppt
慈禧——陵墓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依慈禧的身份、地位,理应稍逊慈安一筹,在陵寝规制上也会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体现等级差别。然而,鉴于慈禧的特殊身份,本来设计的陵墓无论在规制与质量上都与慈安难分伯仲,她本应心满意足。但是,慈禧并不满足,无限膨胀的自大心理与无法遏制的贪欲,使她不能甘心于与慈安比肩。既然在葬位的选择上必须屈于慈安之后,就要在陵寝的建筑与装饰上超过慈安,以显示她的与众不同。 慈禧在世时,大权独揽,在建设自己的陵墓时在隆恩殿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双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这在其他清朝帝王的陵墓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我们研究清历史的好史料。在清东陵慈禧墓有两块“丹陛石”。一块在隆恩殿的台阶中间,另一快是废弃的在附近山里找到的。现在放在慈禧墓的门口,均是“凤在上龙在下” 凤在上 龙在下 丹壁石 慈禧陵也有清代后陵中唯一的地宫,据记载,地宫内随葬有大量的金玉珠宝,其中一对万寿壶共嵌有珍珠1288粒、红宝石56件、蓝宝石18件,被视为稀世珍宝。可惜,民国17年定东陵发生震惊中外的盗陵巨案,随葬品几被盗光,现地宫内仅存空棺一口,而贴金的内壁、石柱也受到极大的破坏,只留形制、规模供游客参观而已。
慈禧陵 二、政治生涯 17岁入宫,20岁时,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启蒙阶段) 27岁,咸丰去世前,任命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6岁的同治帝处理朝政。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发展阶段) 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27岁那年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同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在养心殿第一次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高峰阶段) 28岁,同治上徽号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的养心殿 垂帘听政 二、政治生涯 39岁时,两宫太后撤帘归政给17岁的同治帝 (起伏阶段) 40岁时,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上升阶段) 47年岁时慈安太后暴亡,卒年45岁;从此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1883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发动“甲申易枢”(以奕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革职) ,从此49岁的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巅峰阶段) 51岁颐和园修成 61岁,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64岁发动戊戌政变,慈禧第三次垂帘听政 (起伏阶段) 67岁,派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 (下降阶段) 71岁最终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慈禧命立醇亲王载沣之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 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死后次日,慈禧 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玩心计太后把朝纲,固帝位昏庸辞忠良 慈禧&武则天相比 慈禧是只是一个阴谋家,只能玩玩权谋和整死几个亲王,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干,在隋丽娟的说慈禧里面,他有一封慈禧下达的文书,一篇文章里居然有二十几个错字。
。。。。。。。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权力,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为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虽然她也为了自己的权力而弄死了自己的女儿,但是,在他掌权以后,整顿吏治,只要是对百姓好的是他全都干,是一个有文有才又有能耐的一个人 三、历史评价 · 功过 ·我评慈禧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一句话评价 功绩 一、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慈禧垂帘听政初始,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留下的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的烂摊子。慈禧与慈安和衷共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文详等一批贤能大臣。经过几年的努力,内乱消平,外事相对无大麻烦,国家出现相对稳定时期,即所谓的“同治中兴”。 慈禧的功过 功绩 二、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如何对待新疆被阿古柏侵略的问题上,当时朝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放弃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收复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派左宗棠率军进疆,利用两年的时间收复了新疆失地,从而使国家领土保持了完整,也打击了沙俄的侵略与扩张。
这件事,虽然首功记在左宗棠身上,但也与慈禧的正确决策有直接关系。 三、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 功绩 四、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光绪帝谕内阁将慈禧的这道懿旨颁发全国。允许满汉通婚,劝导汉人妇女不缠足,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一件大事,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睦,推动社会进步,提倡人类文明,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能不说慈禧做了一件善事、好事。 功绩 五、推行新政,准备立宪。庚子事变之后,无数活生生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使慈禧逐渐认识到了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受欺辱的状况,只有推行新政,实行变法。
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初十日,她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变法诏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为推行新政,实行变法,她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日下令成立了由礼亲王世铎、文渊阁大学士荣禄、体仁阁大学士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工部尚书瞿鸿禨组成的“督办政务处”,直接负责新政变法事务。上述5人是当时军机大臣的全班子,可见这督办处级别之高,影响之大,表明了慈禧对新政变法的重视。新政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泛,大致有改革官制;改科举兴学堂;改革兵制,举办武备学堂;到国外考察;兴办商业、矿务等。后来慈禧又公开宣布9年后即到1916年实行君主立宪。上述新政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实行。无论慈禧实行新政、立宪是真心也好,被迫也好,但在客观上,毕竟做出了姿态,有了初步的行动,使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向前缓慢地迈出了一步。慈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失 个人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过失 ·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过失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秩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
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心态及揽权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嘎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过失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皇太后排斥维新改革,并宠信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载漪之子溥俊因而被立为大阿哥,实同储君,然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义和拳”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
慈禧皇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力护体”之说,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夺权的阴谋,但出于本身对于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认为“民气可用”,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于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率尔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余地。联军入京,祸及华北多省,帝后西狩,终以缔结辛丑和约解决;和约规定惩办祸首、谢罪赔款、使馆区驻军、军备限制等慈禧太后简介,并造成日俄军队长驻满洲的局面,中国的主权以及清帝国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损失。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我来评慈禧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
在她去世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慈禧所具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试想她若无此过人之处,如何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
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正面评价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其实纵观慈禧的一生,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按这一点来说,武则天也好吕后也罢又或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 一直以来,人们把一些原本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和罪责强加在慈禧身上,更使得她承受了千古的骂名。认为她一味地列强委曲求全、割地赔款、签订诸多的不平等条约;扼杀了戊戌变法这一使大清王朝最后一次得以复兴的政治运动。 负面评价 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在乙酉时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用一句话评价慈禧? 争权夺利,排除异己,乃其所长 抵抗外侮,变法图强,为其所短 慈禧的生平 政治生涯 历史评价 慈禧太后,中文名:叶赫那拉?杏贞,小字兰儿,清朝皇太后。 1835年11月29日生于北京,1908年11月15日死于北京,卒年74岁。
满族,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清朝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 17岁选秀入宫,21岁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同治帝,晋封懿妃,22岁晋封懿贵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她随咸丰帝,和皇子载淳逃往热河。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26岁的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 一、慈禧生平 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 光绪帝 慈禧 丈夫 父惠征(官4品),母亲佟佳氏,出身于名门贵族。祖父、曾祖父均为官。 咸丰皇帝 同治皇帝 儿子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儿子 有兄弟子妹4人 宣统皇帝 最后一个皇帝傅仪 身世传说 性格特点 ---宽厚与残忍 ---革旧与守新 ---主战与求和 慈禧其人 有民间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 说外还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2)浙江乍浦,(3)内蒙古呼和特, (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山西长治说,山西长治当地传说:说慈禧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
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慈禧太后简介,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 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 慈禧确实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根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身世传说 性格特点 ---宽厚与残忍 ---革旧与守新 ---主战与求和 慈禧其人 但是,在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残忍。她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回民和苗民起义。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时候,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杀害太平军将士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 1861年11月2日,慈禧在以奕为首的贵族、官僚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统治者的宝座为了维持统治,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政敌的处理和清理狱讼。 北京政变后,载垣、端华、肃顺被革去爵职,拿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定拟罪名,照大逆律凌迟处死。
慈禧将载垣、端华两位亲王改为赐令自尽。端华之弟肃顺改为斩立决。其余5人,原拟革职,发往新疆效力赎罪。总之最终,这一大的政变,处理得十分圆满。原8位顾命赞襄政务王大臣,处死3人,处分5人;与其关系密切的处理了陈孚恩等6人,太监5人,共计19人。这与肃顺办理的戊午科场案动辄处分牵连数百人,不可同日而语。政变从发动到处理完毕,也只有一个月时间。时间之短促,也是令人吃惊。以上事实说明,慈禧是宽厚的。 身世传说 性格特点 ---宽厚与残忍 ---革旧与守新 ---主战与求和 慈禧其人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
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而后维新派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而政变后除了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身世传说 性格特点 ---宽厚与残忍 ---革旧与守新 ---主战与求和 慈禧其人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后签订《北京条约》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 1885年4月4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以及而后又签订的《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 慈禧的奢侈生活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
但正如曾给慈禧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女士在《慈禧写照记》中所说:中国皇帝之尊严,仅次于天。臣下以犬马声色奉者,自然穷奢极侈,惟恐不得主上之欢心。而皇帝则自以为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区区数千百万金之供奉,自亦无所用其顾惜也 慈禧——饮食 慈禧——服饰 慈禧——发式 慈禧——住所 慈禧——车舆 慈禧——起居 慈禧——陵墓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有的大型皇家园林中最完整、最为典型的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 颐和园最初为金贞元元年,完颜亮在此设行宫,明代时改为了好山园,至清乾隆十五年,改为“清漪园”,咸丰年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慈溪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始改为“颐和园”。 慈禧——饮食 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慈禧对于饮食的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慈禧爱吃清炖肥鸭。即将鸭洗净,加调味品装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软,慈禧则只食几筷最为精美可口的鸭皮。慈禧对鸭子似乎情有独钟,据《中国文物报》载:新发现一份慈禧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晚膳的食单,20多道菜式中,鸭肴就有“燕窝如字八宝鸭子”等七种。熏炙菜肴如烤鸭、烧乳猪、熏鸡、煨羊腿等也合慈禧口味。据慈禧自己说,她年轻时最爱吃酥脆如“响铃”的烧猪肉皮。
晚年“樱桃肉”取代“响铃”,成为她特别中意的一道 慈禧爱饮花茶。她嗜茶成癖,特别讲究。泡茶用的水是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所饮的花茶不是经过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刚采摘的鲜花,搀入干茶里再泡入茶盅,饮起来既有茶香又有花香。慈禧饮茶用白玉茶杯。金茶托上放三盏白玉杯,中间是茶,两边是花。两名太监双手将茶托共捧至慈禧面前,口呼:“老佛爷品茗了!”慈禧方才饮用 慈禧——服饰 慈禧的服饰很多。她乘火车去奉天时,有专门一节车厢载运她的服装。她并不预备在那边耽搁太久,因此所带的衣服只是晚春时适用的一部分。但这已足以使她的御前女官裕德龄惊叹:“它的伟大和富丽几使人目为之炫,神为之夺。除却你能看见的一片彩云似的锦绣之外,你就不用想细细鉴别它们。因为它们委实是太多了,太美丽了!”衣服大概有2000件,鞋子不能算多,也有三四十双。好在太后走路的时候很少,平均一双新鞋可以穿五六天。慈禧既拥有如此之多的衣服,当然可以随时更换。 慈禧——发式 慈禧的发式亦即清末宫廷后妃的正式发式——“大拉翅”,据说是她自己所创,后来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戏剧舞台上。慈禧的“大拉翅”发髻,实际是一个高约一尺有余、内以铁丝为骨架、外包青缎青绒布做成的两把头冠套。
摘戴自如,又可美饰头发。两把头的头饰有扁方、簪、头花、流苏等。慈禧夏天最喜欢戴的扁方是六十整寿时张之洞进贡的,用檀香木、金丝和小珠子镶成。头花是“大拉翅”发髻的主要首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慈禧许多画像、照片中,都能见到她“大拉翅”发髻正中的大朵珠宝头花。慈禧不但喜欢珠宝头花,还喜欢戴大朵绒花。这是因为汉语“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音近。她常应时节戴不同绒花,如清明日戴绒柳芽,端午日戴绒艾草,中秋日戴绒菊花,冬至节戴葫芦绒花等。 慈禧——住所 慈禧的住所当然首先是位于北京正中的紫禁城。慈禧大半生居住在西六宫。西六宫位于紫禁城中路后三宫西侧,总称内廷西路,俗称西六宫。原有十余座宫殿,清中后期改建为4个院落、8座主殿。除东南角永寿宫和西北角咸福宫外,东部的翊坤宫、体和殿、储秀宫及后殿丽景轩为一个四进大院;西部的太极殿、体元殿、长春宫和后殿的“怡情书室”为一个四进大院。同治、光绪皆只有4个后妃,东西六宫均冷落萧条,慈禧遂先后占据了西六宫大部分住所。 咸丰二年(1852年),慈禧奉咸丰谕旨,以“兰贵人”的身份入住紫禁城西六宫的储秀宫,在那里生下了同治。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慈禧等随咸丰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驻跸避暑山庄。
庄内有烟波致爽殿,殿旁有东西两跨院,分别称为东所、西所,慈安住东所、慈禧住西所,加之在京城时慈安住东六宫的钟粹宫、慈禧住西六宫的储秀宫、长春宫,人们遂私下称为“东太后”、“西太后”,“东宫”、“西宫”及“东边儿”、“西边儿”。同治即位后至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慈禧住紫禁城西六宫的长春宫。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又移居储秀宫,耗银六十三万两(加上赏赐臣仆共计一百二十五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并将同治降生的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慈禧——车舆 慈禧出行,除传统的皇舆、凤辇、御船外,还增加了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其中有东洋车、火车、汽车。 慈禧常坐东洋车出游,“车制绝精美。其把手处盘以金龙二,作昂首遐观状。二轮为橡皮所制,轻快流利,得未曾有。一宫监在前曳之,又有一宫监则在后向前而推。太后坐其中,极以为快”,但慈禧说,还是不如乘轿舒服。 火车除慈禧曾改造了一列专车乘之赴奉天外,紫禁城内也设有短距离轻便轨道,起于宫门入口,终点为慈禧寝宫之外。车上一切设备俱全,只比平常者略小。然慈禧不喜欢坐火车出游,觉得机车声音过于震荡,车座又太狭窄。 大内所有汽车不下十余辆,都是清朝出洋官员进呈以博慈禧欢悦的。
其中有一辆为黄色,绘以双龙,玻璃室内设宝座,是慈禧的御用汽车。但慈禧从未坐过,因为驾驶汽车的车夫须坐于慈禧之侧,就中国传统而言,此大为不敬!又怕有意外危险,故宫中诸人商量甚久,终莫能决。虽慈禧极欲一试为快,终为他人谏阻。 北京颐和园“德和园”现今停放着一辆袁世凯作为祝寿贡品献给慈禧的中国头号老爷车。这辆古典汽车是敞开式黑色木质车厢,两轴四轮,车轮车辐条均为木质,轮胎实心,铜车灯,酷似四轮马车。横置式气缸、10马力汽油发动机巧妙地置于座席之下,最高时速为19公里。据说,此车慈禧曾乘坐过一次,司机名叫系福龄。 慈禧的御用“奔驰车” 慈禧太后御笔贺寿联 慈禧——起居 慈禧起居大致可分为两种:垂帘听政时期,早5点至6点即起,有时4点即起,夙兴夜寐,常恐王公大臣说闲话;还政时期,常驻中南海和颐和园,每天早过8点起,晚过子时睡。 慈禧爱遛弯儿。据冯剑茹《慈禧爱遛弯儿》一文介绍,慈禧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了一个强身健体的独特方法:每年二月惊蛰一过,即顺应节令,开始遛早弯儿。早晨梳洗完毕,吃一小碗百合银耳,走出寝宫,由李莲英陪伴、崔玉贵跟随,带着四个侍女排成两行遛弯儿。这时太后几乎不说话,静悄悄地数着脚步走,不愿有任何事情打扰她的宁静。一边遛,一边还有规律地摆首、停步、吸气、调气。同样,晚膳后,太后也必绕寝宫巡行一周。慈禧太后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参与政事,执掌政权长达四十八年之久,与她懂得强身健体之法并旷日坚持锻炼有很大关系。
相关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慈禧 翡翠与慈禧太后的历史故事
- 真实的慈禧太后怎么死的 奢侈太后慈禧一年的伙食有多豪华?
- 真实的慈禧太后怎么死的 慈禧太后的小名是什么?清朝慈禧太后小名的传闻
- 慈禧太后的男人怎么死的 慈禧太后简介,慈禧是谁的皇后?
- 什么时候送的汽车给慈禧 慈禧闹笑话有人敢笑吗?慈禧第一次看到电灯是说了什么?
- 真实的慈禧太后是哪里人 历史上这两个人为了攀上慈禧太后,使用了这种手段
- 慈安大还是慈禧大 慈禧17岁入宫,为何一辈子只回了一次娘家?
- 真实的慈禧太后介绍 慈禧从出逃到回京,到底经历了什么?
- 真实的慈禧太后介绍 客观上看慈禧太后对中国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 真实的慈禧太后介绍 慈禧西逃向曹家借了巨款,回京之后用了什么物件抵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