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什么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什么
1982年中华书局推出《万历十五年》,200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大历史不会萎缩》。
20多年里,黄仁宇的书连续出版,一再被人阅读、谈论、重温,实在是不多见一段当代中国阅读史。
论及原由,有人说是因为黄仁宇乃史学边缘人物,治史路数仿佛“野狐禅”,因此反倒别开生面;有人说黄仁宇文笔灵动而通俗,天生具备畅销的品性;还有人说这是因为“大历史”一说确实有魅力,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之余,累积了越来越多的“信众”。
所谓“大历史”,历史学上的解释,大致上是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观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则相对忽略;哲学上的解释,大致上是相信存在着“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由于“逻辑性之现实多时超逾人身经验”(黑格尔语),所以惟有大视野才能见到大历史;在经济学方面解释,则是黄仁宇的自家体会:整个中国的历史自先秦至明清,可以连贯的用财政税收解释——钱怎么来、怎么用等等。
而“大历史”的总体含义,无非是说,历史的演变是有原因的,而历史的整体意志,并非个人可以完全掌控的。
“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乃黄仁宇“大历史”观中的一个枢纽性概念。
黄仁宇区别现代化与非现代化,就看是不是“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
我以为在黄仁宇“大历史”观中,还一个值得留意的观点是,黄仁宇颇为赞同“西体中用”。
他说,“在我看来,体是组织结构,对一个国家来讲,包括政府行政系统,及于修宪与选举、军备与预算等等。
”在这个方面,黄仁宇认为,事实上现在已经是西学为体了,甚至在我们的文化方面,也很不同于过去。
黄仁宇说:“然则中国传统之长处、宗教思想、伦理观念、做人处世的宗旨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我的建议:在答复这问题之前,先将中国历史参照西方历史政治思想、经济原理,作整面目的全幅修订,看清中国受过西方冲击,百年奋斗后实现现代化之由来。

此中结论,必会表现一个新国家之形貌。
有了新制度之轮廓,才能决定发扬传统精神之出路。
”这些话是黄仁宇的清醒处和高明处。
不过,由于坐标宏大,大历史很容易被梳理得清清楚楚,这就像在天上望河流,虽然看见九曲十八弯,仍然知道它自有要去的方向,但如果回到小历史的角度,何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许多夹缠不清、曲折往复?西方有史学家宽慰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并非全错,黄仁宇则有一点我们的近现代史全对的意味,这大概是过于见林不见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