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哪家冷面最好吃 延吉冷面历史
延吉冷面历史
1.急需鲜族冷面的历史由来
朝鲜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
朝鲜冷面的历史很长。据日本史书记载,17世纪上半期,朝鲜僧天珍已将制作冷面的方法传到日本。
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
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2.朝鲜族冷面的由来
朝鲜族冷面是东北地区小吃。以它独特的风味闻名中外。主要原料有荞麦粉、小麦面和淀粉,也有用玉米面、高粱米面和士豆淀粉的。加以牛肉汤或鸡肉汤,然后在面条上放一些胡椒、辣椒、牛肉片、鸡蛋、苹果片、香油等调料。冷面既清凉馥郁,又甜美新鲜。因此,朝鲜族群众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而且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吃冷面。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北京、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大中城市也都设有朝鲜族冷面馆。过去,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过生日时吃冷面,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了细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故冷面又名“长寿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在后来对冷面做了多方面的改良,有用多种中药熬制后兑冷面汤中。所以在夏季吃冷面,不仅清凉更有解暑作用。
冷面,起源于高丽朝时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族冷面,是从十九世纪末随朝鲜族人口迁入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50年,是我国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交界处,邻近日本海。是我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浓郁的人文风情,使延边享誉中外。
3.冷面的历史 冷面到底起源於中国还是朝鲜
冷面,起源于朝鲜,日本的冷面是经过在日本的中华料理店改进和改良过的,所以叫中华凉面。
据李朝朝鲜后期的世食风俗记史料《东国世食记》记载:冷面发源于19世纪中叶朝鲜的平壤和咸兴地区。从十九世纪末随朝鲜族人口迁入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50年,是我国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饮食。
冷面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特色食品,被看作是上等的佳肴之一,荞麦是冷面的重要组成成分。冷面口感清凉爽滑、筋道,因其甜、酸、辛、辣、香五味俱全而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食。
扩展资料 冷面属于机压面条,是把荞麦面条放入萝卜或白菜泡菜里,再放上猪肉片的面条。冷面有两种起因,一是以为白菜泡菜和萝卜泡菜都是凉的,二是为了同当时的骨董面加以区分。
冷面有冷面和温面两种,面条的做法一样,只是汤的凉热有别。汤是凉的,称做冷面;汤是热的,称为温面。
冷面有面粉冷面、荞麦面冷面、苞米面面条、土豆浆冷面、土豆粉冷面等,在各类冷面中比较讲究的是荞麦面冷面。 冷面汤以清炖的牛肉为上品煮肉时撇出浮油,冷面的佐料是把酱油、醋、香油、芝麻、胡椒粉、辣椒面、白糖、蒜沫等调味品混拌成糊状,适当的放入碗里。
除此而外,还要放上鸡肉丸子、酱牛肉片、鸡蛋丝、苹果片等。 在延边地区把这些佐料形象的成为冷面帽。
冷面的风味因地而异。居住在延边和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喜欢吃冷面汤稍带甜味的冷面,其他地区的朝鲜族则喜欢吃不带甜味的冷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冷面。
4.冷面的历史 冷面起源於中国还是朝鲜
凉面——中国的——起源于唐朝
冷面——朝鲜的——朝鲜族传统食品
凉面:汉族面食。将面条煮熟,用凉水冲洗控干,拌以酱油、醋、辣椒面等调料。清爽可口,多在夏季食用。
冷面:朝鲜族饮食。用荞麦面、小麦面、淀粉等掺和制成面条,开水煮熟后捞出,用凉水冲洗,控干备用。用精牛肉或鸡肉熬汤,待汤冷却后除油。用汤浇面条,佐以香油、辣椒、胡椒、味精等调料,即成香辣酸甜的凉面。若再加上牛肉片或泡菜、苹果片等则更为可口。
凉面在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各地有各地的口味,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如四川的“红油凉面”,陕西的“狗肉凉面”,山东的“麻酱凉面”,广东的“鸡蛋凉面”,上海的“粗条凉面”,山西的“柳叶凉面”,天津的“打卤凉面”,北京的“素什锦凉面”,兰州的“清汤牛肉凉面”,湖北的“炸酱凉面”等等。
5.延吉市的历史和现代
延吉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与对外交往的中心。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州中部、长白山脉北麓。
延吉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腹地,是联合国拟定的图们江域大“金三角”中方的一个支点。东直距中俄边境仅60公里,直距日本海80公里;南直距中朝边境10余公里。
延吉是吉林省东部的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强县 之一。在2014年中国城市排名中,延吉被列入“四线城市”,成为在吉林省除长春、吉林两大城市之外,城市分级最靠前的城市。
延吉境内的著名景点有: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长白山、城子山山城遗址等。
6.朝鲜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
朝鲜族chaoxian zu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人口为1923842人。
民族概况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3省的朝鲜人。
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
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
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椎,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下来,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
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朝鲜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0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朝鲜聚居区以后,朝鲜族人民便开始了抗日活动,从自发的到有组织抗日活动层出不穷。
1927年10月,在朝鲜地区开始建立gcdzg的组织。在gcdzg的领导下,朝、汉联合抗日游击队在各地建立起来。
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中朝鲜族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也约占半数。1938年秋,有8名汉族、朝鲜族女游击队员在强大敌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
数以万计的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捐躯。在解放战争时期,仅延边参军的朝鲜族就达5万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邻国同胞并肩战斗,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经济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
在长白山下,朝鲜族人民开拓了这块富饶的疆土。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没有耕畜便靠人力垦拓。
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达5300多公顷。1884年在朝鲜族专垦地区开垦的土地已达12000多公顷。
长期以来,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从事林、副业。19世纪70年代,他们在吉林省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后相继在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扩种。
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谷产量提高,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营养丰富,与京津的“小站稻”齐名于世。
但少数持有特殊权势的满族、汉族“占山户”用各种手段强占农民用血汗开拓的大片土地,使农民变成自己的佃户或雇工。同时,在朝鲜族中也分化出极少数地主。
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租佃关系有“活租”和“定租”两种。
“活租”租率达50%。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超经济剥削。
民国时,仅延边地区地方官府征收的税目就有30种以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地区先后解放,在gcdzg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gcdzg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杂居在各地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乡。为了充分利用朝鲜族聚居区的地上地下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延边州已拥有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纺织、橡胶、化肥、造纸、印刷、食品、陶瓷、制药等工矿企业,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民族特。
7.延吉的历史
延吉历史悠久,据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及两千年前的《汉书》中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唐朝及以前,延吉曾先后属渤海国、高句丽王朝辖地。元、明时代,延吉地区先后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努尔干都使司布尔哈图等卫所。
至康熙十六年。 (公元1677年),清朝廷假“长白山一带为先祖龙兴之地”之名,将兴京以东,伊通州以南,图们江以北划为禁山围场,封禁长达200年之久。
19世纪末,朝鲜及我国山东、河北一带遭大灾,始有人冒禁闯入封禁区。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灾民大批迁入,清朝遂废除封禁令,在南岗设立招垦局。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随着人口日增,清朝在局子街设延吉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吉林东南路兵备道台公署移住局子街,延吉厅升为延吉府。
1912年改为延吉县。 东北沦陷时期,延吉沦落于日寇铁蹄下,为伪满间岛省省会。

解放战争时期,吉林省政府、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行政机构曾设在延吉。1952年9月,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后改自治州,延吉亦是州府所在地。
1953年5月,延吉从延吉县划出成为县级市。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延吉市为全国甲级开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