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线简介 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是怎样
红二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是怎样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
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
1935年11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后改称红2军)与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会师后组成的。
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后邓中夏)。
1931年3月,红2军团在湖北省长阳县枝柘坪缩编为红军第3军。
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
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省东部地区,开辟了黔东苏区。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由湘赣苏区的红军第17师和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第18师于1933年6月合编而成的,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
1934年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苏区遂川县出发,向湖南省中部转移。
11日,进至桂东县寨前圩,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
10月,红6军团到达贵州东部地区。

24日,与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地区会师。
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所属第7、第9师改称第4、第6师。
红6军团仍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
所属第17、第18师缩编为3个团。
这时,红2军团4400余人,红6军团3300余人。
两军团的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为策应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红2、红6军团于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克大庸(今张家界)、桑植、桃源等县城,创建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
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司令员。
部队进行扩编,红2军团所属2个师由4个团扩编为6个团,共6500余人;红6军团恢复第17、第18师建制,由3个团扩编为5个团,共5200余人。
地方武装发展到3000余人。
湘西攻势后,蒋介石急调国民党军80余个团的兵力分6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围剿”。
1935年2月1日,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示,组成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统一指挥红2、红6军团。
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
2~8月,红2、红6军团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1个师部和1个旅。
9月,国民党军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
根据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6军团第18师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后于黔东江口地区与主力会合),红2、红6军团主力于11月19日由桑植地区出发,实行战略转移。
转移前,由地方武装组成第5师和第16师,分别编入红2、红6军团建制。
这时,两军团共1.7万余人。
红2、红6军团先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后又转师湘南,西入贵州省,到达石阡地区。
1936年2月,准备在黔(西)大(方)毕(节)地区创建苏区,并扩军5000余人。
旋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乃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
3月下旬,从盘县地区出发,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于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进入中甸。
6月3日,红6军团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洼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会师。
6月30日,红2军团在西康省甘孜县(今属四川省)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师。
7月2日,红2、红6军团齐集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