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历史沿革 洛阳市历史沿革
洛阳市历史沿革
1.历史上都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历史沿革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2.洛阳城的历史沿革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洛阳在很久以前就是农业定居区,后来这里成为夏、商活动的中心区。
周灭商后,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选择了黄河以南伊洛一带建了雒邑城。成王五年,派周公、召公去勘察地形,进行城市规划。
《尚书·洛诰》:“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说明在涧水东、瀍水西和瀍水东洛水之滨建城是吉利的。于是周公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成王,得到成王的批准后,才动工。
当年年底,王城建成。西周时期虽然对洛阳非常重视,但总的来说,不过处在陪都地位。
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后,才正式成为首都。此后五百余年,周朝皆都洛阳。
成王营建王城后,周武王灭商后建的雒邑城,被称为下都。起初城池规模狭小,春秋时晋国联合其他诸侯加以扩建。
秦在洛阳置三川郡,汉改为河南郡。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定都洛阳,并在洛阳城内广建宫殿。
东汉末年,董卓胁迫献帝西迁,焚毁了洛阳城。到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才又重新迁都洛阳。
晋代洛阳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永嘉之乱后,洛阳又遭到极大破坏。
北魏迁都洛阳后,以汉魏洛阳城为基础重建。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迁邺,洛阳又开始荒废。
隋炀帝即位,改洛阳为东都。因汉魏洛阳故城荒颓不堪,因此在故城西营建新都。
在营建东都同时,隋开凿大运河,使得建成后的洛阳成为水运中心,交通更加便利。唐初废东都之名。
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恢复东都。武则天临朝听政,于光宅元年(公元657年)改称神都。
安史之乱后,洛阳遭破坏,“宫室焚烧,十不存一”(见《旧唐书·郭子仪传》)。五代后梁朱全忠时期又加以修葺。
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朱全忠迁都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后,也定都洛阳。
北宋时洛阳虽非都城,但仍是名流汇集之地。金兵南下后,洛阳宫室被破坏殆尽。
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徙都汴京。兴定元年(1217年)以洛阳为中京,设金昌府。
元明清三代在洛阳置河南府。 。
3.提供洛阳的资料
一、自然地理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
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
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
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九朝古都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1.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2.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3.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4.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5.西汉 雒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6.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7.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8.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9.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10.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11.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12.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13.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14.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15.民国 洛阳 洛阳市 1932年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被称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的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数量。
特别注释洛阳的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引起误解。1. 商、周、汉、魏诸朝都有多次迁都的历史,这些朝代的都城从历史纵向上看可能不只一个,洛阳是其中的一个。
例如商就先后多次迁都,所以安阳、郑州、洛阳都曾经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阳最为著名。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附近)迁都到“殷”,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 中国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个。
出于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会设立陪都,例如唐,举世公认其首都为长安,洛阳之所以称为其都,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定洛阳为其行宫和巡幸之地,故有“东都洛阳”之称。虽然在影响和地位上不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但毕竟有别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
3.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前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二、历史沿革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
“洛”本作“雒”,三国·魏改。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
战国时改称雒阳。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后历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河南府、河南路治所。
解放后(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5年洛阳县部分地区并入。
现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
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筋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8年6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
4.洛阳站的历史沿革
洛阳车站始建于1908年,原名为河南府车站,洛汴铁路向西延伸后,于1912年将金谷园车站改为洛阳车站。
1992年4月正式开通使用的洛阳车站新站房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主体设计二层、局部三层,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设施共约1.85万平方米,站前建有宽阔的广场和前站台。一座63米的钟塔矗立在主站房的东南角,成为洛阳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洛阳车站主站房建筑造型舒展、挺拔、明快、庄重,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主站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外墙采用配有鲜兰色玻璃的铝合金幕墙,全长120米,增添了站房的典雅高贵气质。
洛阳火车站室内外配有以《文明摇篮》、《先祖瑰宝》、《天中春秋》等为主题的大型壁画,以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学相结合的手法,以宏观角度反映了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风貌,展示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为“古都窗口”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洛阳车站东西两侧紧邻洛阳市三大汽车客运站,方便来往旅客快速换乘。
西侧广场设有公交车始发站和出租车停靠站,东广场设有公交停靠站,公交线路四通八达。 。
5.隋唐洛阳城的历史沿革
隋文帝仁寿四年十一月初三(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四个月后登洛阳北邙山,视察洛阳地形。初四,征调成年男子数十万人挖掘壕沟,从龙门向东连接长平、汲郡,抵达临清关,渡过黄河后,再延伸到浚仪、襄城,最后到达上洛,用以设置关卡加强洛阳周边防卫。 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下诏营建东京。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 ,并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于洛阳故王城东、汉魏洛阳城西,营建东京 ,每月役丁200万人。其中筑营城者70万人,建宫殿墙院者10多万人,土工80多万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10多万人。
隋炀帝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征调洛阳周边各郡县的男女民工一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从洛阳城禁苑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黄河,从板渚引黄河水通向淮河。
隋炀帝大业二年春正月(公元606年),东京洛阳建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大业二年三月十六日(公元606年),隋炀帝从江都出发,四月二十六日到达洛阳龙门,率百官从伊阙开始陈列法驾,从都城中轴的最南端,备千乘万骑,浩浩荡荡开进东京城。二十七日,隋炀帝亲自登上皇城正门端门,宣布大赦,免收天下今年租税。
大业五年春正月丙子(公元609年),改东京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洛阳县在茂德里,河南县在政化里。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七月(公元617年),瓦岗军李密、翟让猛攻东都洛阳,攻陷洛口仓,洛阳求救的文书雪片般飞到江都。炀帝不得已,调全国各地精兵救援洛阳,炀帝任命王世充继任援洛大军的总指挥。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被弑。洛阳城被李密重重包围。六月,洛阳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侗为帝,即隋哀帝;宇文化及的叛军到达洛阳城郊外,意图攻克洛阳作为根据地。
公元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隋哀帝,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
公元619年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定都洛阳,年号开明。
公元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李世民因洛阳城太奢华,焚东都乾阳殿、应天门。
隋唐两代的最高统治者先后居此半个多世纪,武则天时期更是长期居住在东都。五代时梁、唐、晋曾都在此建都,宋时称为“西京”,宋金之际,毁于战乱。前后历时前后500余年。
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全面的勘测,1959年对城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持续至今。 今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洛阳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
196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在编制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隋唐洛阳城城南半部约22平方公里遗址作为绿地保护起来,创造了在市中心黄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积文化遗址的范例。
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隋唐洛阳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被重点保护。
6.●河南 洛阳●
自然地理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
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
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
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历史沿革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候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行政区划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民族人口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5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超过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
2004年末洛阳总人口638.39万,市区人口140多万工业科技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和东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14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投资100亿元,正在全力实施16户企业、48个项目的“1648”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发展石油化纤、煤电铝一体化、电子信息3大新兴优势产业。
“十五”末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左右。洛阳科技实力雄厚。
拖研所、轴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个部属科研所每年都推出众多的高科技成果。现有“两院”院士5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
九五”期间全市科技成果1280项,其中国家级43项,“省部级483项,技术交易额年均3亿元以上。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软件园各1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企业美国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已入驻创业。
全市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6个,高新技术产品295种。城市建设近年来,洛阳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龙头,相继实施了以“建设7路5桥1园、整治3个景点、搞好3项公益设施”为主要内容的“75133”工程,以绿、亮、净、美、畅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区建设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工程,,大规模改造了城市进出口道路和市区路网,兴建了东西长达14公里、绿地147万平方米、水面148万平方米的洛河风景游览区,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管道煤气、集中供热等公共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明显提升。
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了牡丹广场、洛浦公园。
青年宫广场、中亚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洁畅亮。目前,洛阳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
物产资源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
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洛阳市森林。
7.河南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1978年9月发掘的南召猿人说明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河南生息和繁衍。
2007年发掘代表旧石器时代的“许昌人”说明距今8万~10万年的河南古人已经很好的利用石器,并在国内首次发现了1.5万年前先人们制作服装用的牙制纽扣、针和染色用的赭石(颜料)等服饰文物。 1980年,在河南杏花山附近发掘出约1-3万年前旧石器晚期猿人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仰韶文化,说明这里就已经有了发达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中国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建都阳城(今登封),先后迁都斟鄩(今偃师二里头)、商丘 、阳翟(今禹州)。
商周时期商朝发源于河南商丘,其首都亳(今商丘) 、西亳(今偃师)、殷(今安阳)和朝歌均在河南境内,其中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西周营建东都成周洛阳,东周建都洛阳,众多诸侯国的都城也均在河南境内。
秦汉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郡(治雒阳,今洛阳)、砀郡(治睢阳县,今商丘睢阳区)、陈郡(治陈县,今淮阳县)、南阳郡(治宛县,今南阳宛城区)、颍川郡(治阳翟县,今禹州)、河内郡(治野王县,今沁阳)、东郡(治濮阳县,今濮阳西南)等。 西汉在河南设豫州刺史部,辖颍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国(都睢阳)。
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河南成为东汉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河南属魏国,曹操起兵崛起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旧地陈留(今开封),故国号为“魏”,魏国先后设立首都许昌、洛阳,西晋建立后继续建都洛阳。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将首都迁至洛阳。这一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建都于邺城(今安阳)。
隋唐五代隋朝时期在河南设立河南郡、荥阳郡、梁郡、淮阳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汝阴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淮安郡等州郡,以洛阳为东都。隋末,隋炀帝迁都洛阳,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唐朝设立河南道,仍以洛阳为东都(陪都)。武周建都洛阳,称神都。
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与后周均建都开封,后唐定都洛阳。宋元时期北宋在河南设立开封府、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以商丘为南京。
河南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宋时,开封人口达100多万,为全国第一大城市,商业贸易额占全国之半,各方面都极一时之盛,可以说是古代河南历史的黄金时代。
从唐朝建立到北宋覆亡,河南的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金灭北宋之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
南宋以后,是河南社会历史发展的中衰时期。金朝先后在河南设都,1214年,在金朝受到蒙古帝国频繁入侵后,迁都到开封,称南京,辖三府十六州,豫北属于河北西路。
后期又迁都到商丘。 淮河以南地区属南宋。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河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开封是治所。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河南省下设8个府1个直隶州:开封府、河南府(洛阳)、归德府(商丘)、南阳府、汝宁府(汝南)、卫辉府、彰德府(安阳)和怀庆府(沁阳)和汝州直隶州(汝州),在开封驻有周王。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行政区划。近现代北洋军阀时期,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
1926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
1928年-1932年期间,共产党的zg、徐向前等人在大别山区开辟武装割据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新集(今新县)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1949年8月,成立平原省,省会驻新乡市,河南省保留黄河南部。
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河南、山东二省,河南省域保持至今。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8.我想了解一下河南洛阳的历史
自然地理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
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
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
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历史沿革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候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行政区划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民族人口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5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超过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
2004年末洛阳总人口638.39万,市区人口140多万 工业科技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和东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14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投资100亿元,正在全力实施16户企业、48个项目的“1648”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发展石油化纤、煤电铝一体化、电子信息3大新兴优势产业。
“十五”末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左右。 洛阳科技实力雄厚。
拖研所、轴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个部属科研所每年都推出众多的高科技成果。现有“两院”院士5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
九五”期间全市科技成果1280项,其中国家级43项,“省部级483项,技术交易额年均3亿元以上。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软件园各1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企业美国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已入驻创业。
全市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6个,高新技术产品295种。 城市建设 近年来,洛阳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龙头,相继实施了以“建设7路5桥1园、整治3个景点、搞好3项公益设施”为主要内容的“75133”工程,以绿、亮、净、美、畅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区建设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工程,,大规模改造了城市进出口道路和市区路网,兴建了东西长达14公里、绿地147万平方米、水面148万平方米的洛河风景游览区,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管道煤气、集中供热等公共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明显提升。
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了牡丹广场、洛浦公园。
青年宫广场、中亚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洁畅亮。目前,洛阳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
物产资源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
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 洛阳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