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烧瓷窑 在府谷瓷窯溝發現的北魏石窟與崖葬

火烧 2023-03-10 04:19:20 1049
在府谷瓷窯溝發現的北魏石窟與崖葬 安鎖堂/文圖在瓷窯溝臨溝的山凹里,踩石階,下一斜坡,有石崖,高數丈,依山鑿一石窟,門高8尺,寬4尺,門聯云:五尊金像龍吟虎嘯出天堂,九品蓮台獅吼象鳴登法座。窟內赫赫然

在府谷瓷窯溝發現的北魏石窟與崖葬  

烧瓷窑 在府谷瓷窯溝發現的北魏石窟與崖葬
安鎖堂/文圖
在瓷窯溝臨溝的山凹里,踩石階,下一斜坡,有石崖,高數丈,依山鑿一石窟,門高8尺,寬4尺,門聯云:五尊金像龍吟虎嘯出天堂,九品蓮台獅吼象鳴登法座。窟內赫赫然,長3丈,寬2丈,高1.5丈。環壁三圍鑿有1米高1米寬平台,截面有浮雕,或九品蓮花,或龍虎獅象。正台端坐佛教之五方佛, 左右台座列48尊菩薩;窟頂隱隱約約似鑿有太極八卦浮雕;整體給人以莊重、威嚴之感。此窟開鑿於何年代?據說窟外原懸掛著一口大鐵鐘,鐘身鑄有文字,應有記載,不幸已毀,無以考。
現洞外矗立一尊七級八棱佛塔,底座為石雕蓮花台,高丈許,每級都有八面開光佛龕,內刻高浮雕佛像,蓮瓣形背光下 ,諸佛爺頭戴圓頂氈帽,大耳,身穿敞衣,圍脖下垂於胸,跏趺於蓮花台上,表情深邃大度,與唐以後石佛造像有明顯區別。余觀此佛龕雕像,腦海浮現雲岡石窟,心想:這不是和北魏時期石雕佛像一摸一樣嗎?北魏統治北方一個多世紀中,在國家政權助推下,佛教興盛,偏重實踐,不計工本,建寺造塔,開窟鑿像,大興土木,僧侶遍地,使北方佛教得到迅猛發展。我以為,此石窟,此石雕,此佛像,應屬北魏時期鑿造。
石窟左約200米處有懸崖,其崖突兀,臨崖畔,心驚目眩,讓人想起舊戲中那出《劈山救母》,彷彿天神一斧下去,將此石山一劈為二,形成寬丈許,深5丈的一個小石峽。峭壁上有尼姑庵,臨空而建,上為斷石,猿猱難逾,石峽之間有蓋橋,設有機關,尼姑過橋後,即將蓋橋收起,宛若古代城郭間弔橋;向下,臨深淵,有軟雲梯可上下,尼姑上去後隨之也將軟梯收起,故此處又名石梯子山。傳說一個天高月黑夜,尼姑忘收雲梯,盜賊入庵搶掠,尼姑遇害,盜賊一把火將尼姑庵燒為灰燼。懸崖上原有懸棺,棺材不知何木,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依舊如新,棺木鐵鏈綴吊,高懸檐下,上世紀50年代,被村裡一個蘇姓村民砸斷鐵鏈、運出棺木,換米吃了,懸棺遂毀。現在停放懸棺的石檐、石台、壘石尚在。據說過去這座懸崖上曾有4處懸棺,未考此地何時竟有如此喪葬風俗?
石窟右上方有道教「雲龍觀」,觀為四合院,佔地約2畝,主敬「三官」,也叫三官廟,廟頂閣樓,東鍾西鼓,灰磚、紅柱,琉璃瓦。雖為近年重修,卻頗為壯觀。
觀內最奇特者有二:其一是千年大槐樹。現年60歲以上村民都曾見過,大槐樹粗碩,樹枝覆蓋整個觀院,樹榦直徑達一丈,樹皮一尺多厚,四人僅能抱住一半,中空,當年樹洞里有個驢圈,安放驢槽,飼養著一條毛驢。足見其樹之碩大。文革時,嗜酒如命的看廟懶和尚韓五毛眼,經年累月,一斧頭一斧頭轉圈砍伐,當柴燒了,可惜「槐樹王」化為裊裊青煙隨風而去。近年重修道觀時,根據村民記憶,又在原槐樹處照原樹樣仿造一株,但樹洞內不再餵養毛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