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佳复旦大学死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复旦历史系副教授徐冲现状如何
昨天晚饭,几个朋友聚餐闲聊。起说历史系小三门。听得我们义愤填膺,眼泪旺旺,忍不住发上来让大家见识见识。
男女主角嘛,一个办公室的两个男女教师中年情动,干柴烈火。据说男的是历史系男神,很受学生欢迎,平时特别绅士。小三嘛,办公室同事,据说挺漂亮,不过也快40了,比年轻姑娘当然不如的。原配嘛,和男方是北大同学,恋爱结婚,感情也很多年了。
据说这两家在尚景园是同层邻居。两个人中年情动,在办公室没忍住,回家后到尚景园,在正房眼皮底下勾搭上了。据说男方还有个儿子,哺乳期出轨。不过为了她,男方现在老婆肯定不要了,儿子现在才两岁,男方也不要了。先是搬出去分居,现在起诉离婚。更过份的事是,这两个人分别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钱,准备一起去日本。
正房没办法了,给系里每个老师发了信了。正房的信我瞄了一眼,主要就这几点:男方在孩子哺乳期与第三方出轨,搬到自家隔壁楼与第三方同居。在小区看见岳父岳母给自己带孩子,带着小三扬长而过。男方为尽早离婚,刺激女方和家人,逼迫其离婚。小三辱骂原配,男方殴打岳父。男方第一时间向同事单方面公布和老婆分居了,自诉是感情不和,很痛苦,要离婚,一直在系里给自己造势。在信里,原配认为小三出现之前,双方感情没有太大问题。一些小问题也不致于离婚。
然后为了尽快离,男主到法院起诉离婚。有担当的男人为了追求真爱,也为了孩子考虑,一般都在财产上愿意补偿原配一点。这个男人不同,要求财产四六分,抚养费也不肯多出。出轨一年,一直不看孩子也不给抚养费。
男方最不地道的是明知妻儿没有在上海没有其它住所,还自行去退尚景园的房子,让老婆孩子滚蛋。
跟很多青年教师一样,孩子是集体户口,孩子明年上复旦幼儿园需要爸爸出面。现在男方以此要挟原配,不离婚就不配合孩子明年上复旦幼儿园,也不开证明让孩子上医疗保险!
2.如何评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1]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2]
3.复旦大学历史学怎么样
复旦历史学这几年的变化十分可喜,中国史、世界史齐头并进,欣欣向荣~而不像北方一些所谓第一流综合大学的历史系行将就木~
历史学系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1905年复旦公学高等正斋创设伊始,就在文科中开设有历史学课程。1925年正式设系,时称史学系。1937年随校本部迁往重庆,1938春改为史地学系。1949年夏,暨南大学和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由于地理教学力量较弱,其他院校史地也多分开设系,遂议决改为史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因为得到江浙多所大学著名史家的加盟,复旦历史系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系的教授,在中国史方面,有周予同、谭其骧、陈守实、胡厚宣、马长寿、蔡尚思、杨宽等;在世界史方面,有周谷城、王造时、耿淡如、陈仁炳、章巽、田汝康等。还有当时已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史家,如程博洪、张荫桐、胡绳武、赵人龙、金冲及等。一大批学者汇聚于此,逐步形成了复旦历史系自身的研究特色。如周谷城关于世界古代史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陈守实的中国土地制度研究,胡厚宣的甲骨文研究,蔡尚思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杨宽的先秦史研究,章巽的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研究,田汝康的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海上交通和华侨问题、民族问题研究等,都有很高的学术建树。如周予同先生所言,历史系的发展要定位于“为复旦争取学术地位”,正是老一辈学者的工作,奠定了历史学系在复旦大学、在中国史学界的学科地位。
1981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博士点,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专业占据其中4席。1994年被教育部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了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中国国内首批五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上也有所突破,2004年“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从1980年代后期起,原属历史系的历史地理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先后独立为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则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史七个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需要,基本学科架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则不限于此。除此三者外,还按照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西方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等上述二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
进入2011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行新的学科目录,原历史学一级学科被拆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复旦大学历史系将依照新调整的学科设置,根据自身传统的学科优势进行整合,努力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研究领域进一步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4.这个分数考复旦历史系还有希望吗
先谈谈
1复旦历史系就业具体状况:总的来说学历史,比较容易进的就是报社、文秘、国家省市区街道档案馆之类的,然后考公务员,但是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名校出去的,一些大公司大企业不限专业的话也有机会,只要你个人素质更好,也没啥问题,我们班就有人进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复旦在上海就业机会还是不错的吧。
2复旦大学历史系人物:钱文忠教授钱文忠,1966年6月6日出生,中共党员。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医圣李时珍》、《巴利文讲稿》,译作有《[2]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2009年,钱文忠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年轻的梵文学者。
3最后你同学这分数值不值得报,能不能报上:复旦大学08,09年硕士生入学历史学初试分数基本要求分别为320,330 。值得报,但基本没希望了。
你可以去找历史学硕士胡常萍 08205班辅导员。或查校内网复旦历史系的研究生,加为好友再问。或打复旦咨询电话。
5.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教授简历/
姜义华姜义华,教授。
江苏扬州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及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主编《当代外国史学理论丛书》、《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等。姜义华 男, 1939年2月9日出生于江苏扬州,汉族,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历任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复旦大学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以来,历任上海市政协六、七、八、九届常委。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为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首席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一孙中山思想发微》、《百年蹒跚一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章炳麟评传》等。合著有《史学导论》、《沙俄侵华史》、《中国革命史教程》等。
策划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孔于一周秦汉晋文献集编》,合编《章太炎全集》、《瞿秋白文集》、《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等。
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历史认识是主体(历史学家)、客体(历史实际)与中介(历史资料)三极思维的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架构方面,提出农民运动与现代化运动并行的二元运动模式。
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方面,倡导“新理性主义”,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砺相长,个体化精神与整体化精神相砺相长,戡天役物精神和与自然谐适的精神相砺相长,世界化精神与本士化精神相砺相长。近十多年来,十余次应邀赴日、美、欧、香港、澳门、台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讲学。
1995年9月应邀在日内瓦第35届国际论坛上就中国正在进行的和平革命作主题报告,是该论坛成立50年来第二位应邀参加的中国学者。众多著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吴玉章奖、孙中山基金会奖。
现受国家教委托,正主持编撰多卷本《中国通史》高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