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周易参同契朱云阳 周易参同契简介

火烧 2023-02-21 05:06:12 1086
周易参同契简介 周易参同契简介  《周易参同契》,又名《参同契》,记述古代炼金术的重要著作,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关于《参同契》的作者及文本情况,历代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魏伯阳的创作,或魏伯阳综摄

周易参同契简介  

周易参同契简介

  《周易参同契》,又名《参同契》,记述古代炼金术的重要著作,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关于《参同契》的作者及文本情况,历代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魏伯阳的创作,或魏伯阳综摄丹经的集大成之作;亦有人采三作者说,认为由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合着,或三人彼此有传承关系,在传布过程中各自加上注解。现代学者陈国符(1914-2000)指出隋唐以前的外丹经典几乎不曾引用《参同契》和魏伯阳之说,主张该书的性质偏向内丹,并对其在隋唐以前的影响力表示怀疑。陈国符、孟乃昌考察现存《正统道藏》的注解本,推定注解本均不早于唐代。然而,不论从文人著录,或从道教经典描述的生理实践来看,不可否认六朝时期《参同契》已流传于江南地区。

  《参同契》书名之中的「参」即三,指周易、黄老之道和炼丹术(炉火),「同」是通、会同,「契」是契合、书契。全书以周易的爻辞、卦象论述炼制神丹的方法,将三者参合、会同而贯通为一。萧汉明(1940-2011)、郭东升认为《参同契》的篇章混乱、文本变化及作者问题,源自这部经典的历代传播过程。本书的篇章结构可分为四个部份。第一,正文主要由四言或五言的韵文构成,少部份采长短句交织的散文体和离骚体。有学者认为今本《周易参同契》中的四言句乃《五相类》,创作较晚;五言句才是《参同契》,创作在先。第二,题名〈补塞遗脱〉或〈五相类〉的章节,补充正文疏漏的细节。第三,〈鼎器歌〉以三言诗为主,概括说明鼎器结构、炼丹药物、火候变化与炼丹程序。第四,〈赞序〉阐扬丹道的意义和功用,见于彭晓、朱熹、俞琰、董德宁等人的注解本,而未被所有版本收入。

  《参同契》正文只谈论丹法,未明确表达内丹或外丹的立场。作者用大量的隐语和曲笔将炼丹术写成诗句,用字古雅,词语晦涩,既有不轻易示人的秘传用意,也有修炼过程中奥妙变化的难言之状。作者援用汉代易学、黄老学说、炼丹术知识以外,儒家、阴阳五行之说也显而易见。在说明炼丹的鼎器、药物、火候和程序时,除了采用易学理论进行阐发,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金丹;强调炼丹和天地运行的道理相同,呈现天人感应的思想;提出人身朽败的原因,又阐述服食金丹能达到长生不死的理论依据。目前发现第一部以内丹诠释《参同契》的短文,应是刘知古的〈日月玄枢论〉,推测创作于唐玄宗年间。唐代以后的炼养经典常推崇《参同契》为内丹要籍,一再提及、引用,常借坎离、水火、龙虎、铅汞、阴阳五行、爻象之说,配合《河图》、《洛书》之数,进一步阐述内丹运行、升降之理。

  《周易参同契》乃道教炼丹术重要的奠基之作。在此经的历代传播过程中,因原始文本散佚再加上注解版本众多而造成篇章的混乱。在今日《正统道藏》收录多种《参同契》注解本,均形成于唐代以后。有的用外丹角度阐述,有的以内丹诠释,还有混合内外丹者。《参同契》的权威性不仅在炼丹传统,亦影响许多宋明理学家和清代学者,如朱熹(1130-1200)曾化名「空同道士邹欣」,自称雠正诸本,约在公元1197-1198年撰作《周易参同契考异》3卷,对此书评价极高,并于每节采笺注体随文诠释。在《正统道藏》以外,较重要的注者有元代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明代陆西星《周易参同契测疏》、《参同契口义》,清代朱元育《参同契阐幽》。晚清以前的《周易参同契》注本超过30种,至今仍有学者对此书加以研究、注释。

  在当代,除了汉学家,科学界也对《参同契》相当感兴趣,尝试运用现代知识理解书中内容。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5卷探讨中国的化学及相关技术,其中第3分册提及炼丹术的发展时,专门讨论《周易参同契》,肯定其对于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贡献。

周易参同契朱云阳 周易参同契简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