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不庸俗的意思 庸俗之中存大欲 透视管仲的人性

火烧 2022-02-26 21:04:36 1064
庸俗之中存大欲 透视管仲的人性 管仲用他那一整套政治理论,辅佐齐桓公成就了天下首霸,并击退了戎狄部落对中原的侵袭,有效地保障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孔子高度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庸俗之中存大欲 透视管仲的人性  

管仲用他那一整套政治理论,辅佐齐桓公成就了天下首霸,并击退了戎狄部落对中原的侵袭,有效地保障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孔子高度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一、管仲庸俗的人性

管仲与鲍叔牙是从小的好朋友。

不庸俗的意思 庸俗之中存大欲 透视管仲的人性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功成名就之后,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显然,管仲是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骄奢淫逸、下流庸俗的人。这连他自己都毫不隐晦,大言不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令人非常迷惑:管仲的人品如此卑鄙,为什么他的政策却非常得人心?

尤其是那些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更难理解。

其实,这并不是人品问题,而是人性问题。管仲的人性虽然非常庸俗,但却是普通的、朴素的、正常的,也就是绝大部分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正因为管仲是个庸俗的人,所以他能够理解人民的思想,创造出顺应民心的政策,取得辉煌的成就。

《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司马迁赞扬管仲的政策: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二、易牙、开方、竖刁非常的人性

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他临终前,齐桓公请他推荐相位接替人。

管仲说:知臣莫如君。他想试探一下齐桓公的意图。

因为,晚年的齐桓公正宠幸着三个人:一个是把自己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的易牙;一个是背弃自己父母祖国的卫公子开方;再一个就是为了亲近讨好齐桓公而阉割自己的竖刁。齐桓公很想从这三个人中提拔一个接替管仲的相位。

齐桓公问:易牙如何?

管仲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齐桓公问:开方如何?

管仲说: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齐桓公问:竖刁如何?

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说的非人情,意思就是:这三个人的作为,看似高尚,却违背了人之常情,完全是反常行为,怎能靠得住?!

齐桓公的三次提议都被管仲否定了。于是,他以为管仲一定是想要提拔他的知交鲍叔牙,就说:鲍叔之为人何如?

不料管仲仍然没有同意: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就是说,鲍叔牙是个正人君子,大好人,但是他太正直,是非分明,疾恶如仇,包容性太差,所以不宜为相。

最后,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隰朋任国相,可惜这隰朋不久就去世了。齐桓公还是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在齐桓公的儿子中拉帮结派,造成齐国大乱。齐桓公病饿而死,竟有两个多月无人收殓,蛆从房里爬出也无人管。

与管仲恰好相反,易牙、开方、竖刁这种人,乍看起来,真可谓是正气浩然、视死如归、大公无私、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在实质上,却违背了人性、天理,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祸国殃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