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凌汛发生的河段图 历史最严重黄河冰坝
历史最严重黄河冰坝
1.历史上,黄河特大决口有几次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
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
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
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2.历史上黄河泛滥的记载
历史上皇帝乱砍伐树木修陵寝
2北方战乱频繁,生态破坏严重
3黄河泛滥很早就有,东汉有”王景治黄”但都不治本
4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本造成的”花园口决堤”
现在最主要的是
上游环境恶化,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沙石被冲入黄河,随着下游流域坡度减缓,水流速度下降,水流挟带泥沙前进的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沉积,年复一年的沉积是黄河河床逐年抬高,甚至高于黄河流域陆地海拔,所以非常容易造成水灾
3.黄河下游河段历史上凌汛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下游凌汛是由河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除上游水库下泄流量控制不当、涵闸引水等人为因素外,主要是气温、水温、流量和河道形态(弯曲弧度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凌汛的原因:概念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中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容易发生凌汛。通俗地说,就是水表有冰层,且破裂成块状,冰下有水流,带动冰块向下游运动,当河堤狭窄时冰层不断堆积,造成对堤坝的压力过大,即为凌汛。
4.建国后黄河泛滥最严重的是哪年
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国家。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
目前,我国1/10的国土面积、5亿人口、5亿亩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时间上,除了黄河凌汛外,我国的洪水大都发生在7、8、9月三个月;地区上,洪水主要发生在我国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区。
(一)七大江河洪水灾害 (1)珠江。珠江流域洪水频繁。
1915年7月珠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西江、北江洪峰流量皆达200年一遇的最高峰。西江与北江洪水相遇,东江也发洪水,北江大堤溃块,梧州三楼上水,广州被洪水淹没7天,珠江三角洲受灾农田648万亩,灾民378万人,死伤十余万人,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
1915年至1949年的35年间,流域内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2次,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过1959年东江大水、1968年和1994年西、北江大水、1982年北江大水、1996年柳江大水和1998年西江大水,经过全力防汛抢险战胜了历次洪水灾害,但也带来了较大影响。
其中,1994年西、北江大水,广东、广西受灾人口近180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0多亿元。 (2)长江。
建国以来1949,1954年洪水最大。1954年洪水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中游多数河段水位高出历史最高水位,干堤较大险情近1700处,经奋力抢险,才使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比以往大洪水的受灾程度小得多。其中淹没耕地23.3万hm2,受灾人口200余万人,灾害仍然主要在中游。
历史资料表明,长江中游是洪水灾害的重灾区。 (3)淮河。
自1194年淮河下游被黄河截夺后,淮河成为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1957年8月由于台风影响,该流域范围内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水,淹没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从2003年6月20日入汛,淮河流域的降雨时间长达22天,水系降水总量约798亿立方米,比1991年最大30天降水总量还高出59亿立方米,致使从河南经安徽到江苏省洪泽湖以及入江水道沿淮约750公里的范围内,淮河干流的各主要站点息县、淮滨、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淮南、蚌埠、洪泽湖蒋坝等以及入江水道均超警戒水位。 (4)黄河。
解放前的1000年中黄河决口达1500次,大改道26次。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100万人。
1642年水淹开封,全城37万人中,死亡34万人。但解放后,由于加修了黄河防洪大堤,50年来安然无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眼中的黄河以"断流"而闻名。许多人甚至断言,黄河已变成一条内陆河、季节河。
"黄河防汛"似乎也已成为遥远的历史教科书中的一页。但是,在经历了多年持续干旱的困苦之后,2003年8月26日至9月8日,短短14天内,黄河中游主要支流泾河、渭河、洛河、伊河、沁河相继发生9场洪水,如果全部进入黄河下游,郑州花园口水文站将至少出现四次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黄河滩区将大面积受灾。
(5)海河。海河是易发生洪水的河流。
解放后水淹面积达到或超过5000万亩的年份有1949,1954,1956,1963年。其中1963年洪水最大,三大水系决口2400处,有104 个县市遭灾,淹没农田6600万亩。
保定、邢台、邯郸市水深2-3米,倒房450万间,受灾人口2200万,死5640人,2254个工矿企业停产,京广铁路27天不能通车,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 (6)辽河。
辽河历史上洪水频繁,近800年发生洪水81次。解放后1951年、1953年都曾发生特大洪水,1985年因受台风影响连降暴雨,辽河、浑河、太子河同时出现洪水,决口4000多处,受灾人口1200多万人,倒房17.4万间,受灾农田6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
(7)松花江。1932年松花江大水,哈尔滨被淹,水深平均3米,38万人口中24万人受灾。
1985年8月松花江大水,受灾农田3500万亩,倒房91万间。概括而言,1954年、1963年、1975年、1985年为我国洪水高峰年。
1998年入汛之后,松花江上游嫩江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多,先后发生三次大洪水。第一次洪水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洪水主要来自嫩江上游及支流甘河、诺敏河。
第二次洪水发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以嫩江中下游来水为主,支流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发生了大洪水。第三次洪水发生在8月上中旬,为嫩江全流域型大洪水。
一、洪水的形成 洪水大都是由于连续降雨,河流排水不畅造成的。由于水文气象的不利组合(如气旋、台风、地形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历时长、强度大的大暴雨,从而形成地面径流。
如果流域内的地面坡降大,又缺少植被,土层又薄,支流汇入时间集中,则将使地面径流的绝大部分以较快的速度向主河流汇集,在河道中形成很大的洪水。 我国大部分地区河流是由于连降暴雨或久雨不晴而形成洪水的。
在这些地区,一般是春、夏降雨较多。当河流汇集了大量的水流时,往往形成洪水进入洪水季节;而秋、冬降雨较少,河流的来水也较。
5.【黄河为什么变灾星
总的看,较历史上黄河伏秋大汛带来的灾害,凌汛灾害是相对轻的.对照凌汛灾害产生的因素和条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河道形态的影响.黄河下游,在历史上曾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事实亦是如此.有决口,就有分流,而正是分流,相对地减轻了黄河凌汛的压力.历史上,黄河下游因决口改道,有多个故道,如禹河故道、西汉故道、东汉故道和明清故道等.在这些故道行河的晚期,往往是决口灾害发生的最严重时期,当然也应该是凌汛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但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其间的凌汛危害反而较轻,甚至未发生凌汛灾害.究其原因,不能不说是决口分流的结果(当年决口,一般在次年春复堵).另外,历史上黄河曾长期夺淮入海(达数百年),下游就失去了形成凌汛的条件.即使由今天的黄河河道以北入海,亦因河床宽阔而减轻了凌汛灾情.分析凌情灾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加重的原因,首先是气温的影响.黄河下游冬季气温上暖下寒.据气象资料分析,山东北镇历年冬季平均气温比河南郑州低3摄氏度,开河期晚10天左右,故易发生冰凌插塞堆积,甚而形成冰坝,阻塞水流,酿成灾害.其次,是流量影响.小流量封河,大流量开河,就极易形成“武开河”的局面,从而给防守、抢护带来严重困难.在解放前没有水库调节的情况下,要控制河道流量,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第三,河道形态的影响.改道后的山东河段,因穿行于人口密集地区,河道受堤防约束,不仅缩窄,而且还有较多的弯曲河段.河床浅窄,河道弯曲,容易造成冰坝阻水.山东利津王庄、张家滩、宫家等窄弯河段曾多次发生冰凌插塞.此外,河道逐年淤积抬高、河势变化大,滩槽高差逐年减小,也加剧了凌汛漫滩的机遇.当然,也与这一时期世人对凌汛的认识、重视不够,防凌的措施、手段、方法严重滞后有关.至于内蒙古河套河段凌汛灾害严重的原因,也同样与该河段的河道形态和气温有关.黄河自兰州以下,大体呈西南至东北的流向.从内蒙古磴口到托克托,又变成自西向东的流向.兰州河段与地处黄河流域最北边的内蒙古河段纬度相差近六度,两地冬季月平均气温相差5摄氏度左右.内蒙古包头河段每年从12月中旬开始封河,直到次年3月中旬开始解冻,结冰期长达100天左右.它比上游兰州封河早20天左右,解冻开河却晚1个多月.封河时河槽内蓄水量平均6亿多立方米,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河槽式水库.解冻开河时,河槽内的蓄水迅速释放出来,挟带大量的流凌流向内蒙古境内的宽浅河道,因此常常卡冰结坝,造成凌汛灾害.鉴于黄河历史上严重的凌汛灾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加大了防凌对策和措施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目前在观测、防守、破冰、分水,以及运用上游水库进行水量调节等多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防范凌汛灾害的有效措施,战胜了多次严重凌汛。
6.黄河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黄灾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
7.黄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 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长度 5464 km源头海拔 4800 m平均流量 1774.5 m³/s流域面积 752443 km²源头 青海省注入 渤海流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
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黄河水利资源丰富,流域内地下矿藏众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没有被公认。
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和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求河源曾到达星宿海。因此,星宿海为河源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20多年来,虽然以错就错,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
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伸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
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是人们熟知的歌曲《黄河颂》的歌词。
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浸沉在对黄河的无限追忆之中。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
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
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
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
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